用批量彈幕構筑話術陷阱,雇傭“職業水軍”偽造減肥奇跡,假借“過來人”身份吸引消費者上當受騙。近日,北京市市場監管局對屬地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出10萬元罰單,成為成功查辦全國市場監管領域直播電商“職業彈幕人”首案。
“職業彈幕人”就是通過操控虛假賬號或者雇傭“網絡水軍”,在直播、短視頻等互動場景中批量發布事先寫好的話術評論,虛構或夸大產品功效、用戶評價或交易數據,來欺騙誤導消費者、制造虛假流量的黑灰產從業者。“職業彈幕人”已經成了“網絡水軍”“網絡刷客”在直播電商領域的新變種,在各大平臺非常活躍。北京市場監管部門成功查辦全國市場監管領域直播電商“職業彈幕人”首案,無異于當頭棒喝,清晰界定了其行為的違法性,釋放出強烈的懲戒、震懾、警示效應。
“職業彈幕人”偽裝成消費者,以過來人的身份分享虛假、注水的好評,具有很強的隱蔽性、迷惑性和誤導性,容易降低消費者的戒備心理。同時,“職業彈幕”高頻率滾動發布,營造出一種集體性好評的氛圍,再疊加主播極富感染力的營銷話術,很容易促使消費者作出沖動選擇。
“職業彈幕人”彈歪了方向,彈觸了法律紅線,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擾亂了市場秩序,妨礙了公平競爭。《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經營者不得對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質量、銷售狀況、用戶評價、曾獲榮譽等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和其他經營者。經營者不得通過組織虛假交易、虛假評價等方式,幫助其他經營者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據此,不僅直播商家利用“職業彈幕人”發布虛假評價、交易數據等信息構成虛假宣傳,他們的組織者或團隊也應承擔虛假宣傳責任。同時,其團隊還可能因侵犯消費者權益而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如果該團隊刷好評的時間長,獲利數額達到一定標準,虛假宣傳的情節嚴重,還可能涉嫌非法經營罪、虛假廣告罪等犯罪。
治理“職業彈幕人”需要更多“監管彈幕”。各地市場監管部門應積極學習北京查辦首案的經驗,把“職業彈幕人”參與直播電商虛假宣傳的行為納入執法視野,完善監管機制,延伸監管觸角,找準執法切入點,升級執法手段,掌握查處相關案件的執法技巧,力爭辦理更多“職業彈幕人”虛假宣傳案件,形成治理的高壓態勢。
“職業彈幕人”往往具有注冊時間短、粉絲量少、歷史發言記錄空白或集中在同類促銷直播領域、IP地址集中等特點,“職業彈幕”則發布頻率高、高度同質化甚至極端化、缺乏個性細節。相關平臺應該在嚴格執行賬號實名制的基礎上,瞄準“職業彈幕”的特征,以點擊量高、成交量虛高、“打賞”金額大的直播間以及頭部直播間、頭部主播及賬號、高流量或高成交的直播帶貨活動為監管重點,建立完善對異常彈幕信息的監測、識別、攔截系統,發現異常彈幕信息及時屏蔽,采取必要的流量限制和賬號管控措施,并報告監管部門。
當然,消費者也應提高警惕,多渠道了解商品信息,在下單時多一分理性,少一分沖動。如果發現買到的商品貨不對板或有質量問題時,應通過向平臺反映、向監管部門或消協投訴舉報、起訴等方式積極維權。只有監管部門、平臺、主播、消費者多方守土有責,形成合力,才能從根本上遏制直播帶貨亂象,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職業彈幕人”這樣的“網絡水軍”、黑灰產業也才會失去滋生空間。 (杜蒿坨)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