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渠鎮章邦村晚稻收割現場。 記者 彭紫薇 攝
□ 梁其偉 葉亮亮 記者 彭紫薇 楊沐琪
日前,鹽亭高渠鎮章邦村的萬畝稻田里,收割機轟鳴著駛過,種糧大戶何旗峰俯身拾起一束稻穗,掂了掂,臉上綻開笑容:“今年晚稻畝產超過600公斤,科技種田,真的管用!”
今年來,鹽亭積極推廣標準化生產、機械化作業、綠色化防控等技術,助力小春糧食產量達8.19萬噸,油菜總產達4.95萬噸,糧食播種面積、單產、總產實現“三增”。
這份沉甸甸的豐收,僅僅是這粒稻谷漫長旅程的起點。離開章邦村的田地,這粒稻谷與它的伙伴們被運往不遠處的黃甸鎮三學村。在這里,一座占地90畝的農事服務中心一期正開足馬力,烘干機轟鳴作響,蒸發著谷粒中多余的水汽,穩穩地接住了從田間涌來的豐收浪潮。“我們日烘干能力有300噸,能確保糧食及時入庫,不再像過去那樣看天吃飯。”農旅蜀糧農業經理楊祝雕說,目前二期面粉加工項目正在籌備之中,后續能夠為更多糧食保駕護航,有效解決糧食產后減損的關鍵問題。
烘干后的谷粒,有了更從容的選擇。一部分直接進入市場,另一部分則等待著經歷更深度的蛻變。它們的下一站,是文同鎮一片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
步入文同鎮這座高端標準公共倉儲設施,建筑已初具規模。“項目建成后,我們將擁有一條日產120噸的大米生產線。”鹽亭粟隆糧食儲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任洺余指著規劃圖介紹,這套集倉儲、加工、質檢于一體的系統,將徹底填補鹽亭自動化成品糧生產的空白,讓本地的糧食,真正在本地完成最具附加值的蛻變。這也意味著,從章邦村收來的稻谷,將在這里褪去谷殼,變成雪白的大米,身價倍增。
這條不斷延伸的產業鏈,最終也環環相扣地“鏈”回了農民身上。在黃甸鎮三學村的農事服務中心,村民饒小春一邊整理糧食一邊說:“一天能掙100多元錢,離家近,還能照顧家里。”產業發展帶來的就業機會,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獲得穩定收入。
從田間的科技賦能,到服務中心的現代化保障,再到精深加工帶來的價值提升,一粒稻谷在鹽亭完成了一場完美的“增值”之旅,不僅讓“天府糧倉”的根基愈加穩固,也讓豐收的田野,孕育出無限希望。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