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彩紛呈的親子活動,拉近了家長與孩子的距離。 記者 唐云峰 攝

研學活動中,孩子們聽老爺爺講“三線精神”。 記者 陳元松 攝
戶外課堂
親子互動
綿陽新聞網訊(北川融媒 記者 唐云峰)特色秋假,打破教室的圍墻,讓教育在更廣闊的天地間自然生長。11月14日,北川175組家庭走進戶外“課堂”,在豐收體驗、民俗探索與親子協作中,感受沉浸式陪伴的溫情。
在北川永昌鎮新生廣場,一場圍繞“豐收文化”與“本土民俗”展開的親子活動精彩紛呈,推車運糧、親子拔河等協作游戲,不僅拉近了家長與孩子的距離,更在汗水與歡笑中,讓成長變得真實可感。
“原本以為只是陪孩子玩,沒想到被深深觸動了。”學生家長曾一健的感慨道出許多家長的心聲。當孩子牽著他的手共同完成任務時,那份信任讓他反思:“我們總用補習班填滿假期,這個秋假點醒我,把孩子還給自然、把沉浸式陪伴還給孩子,才是成長的關鍵。”
活動現場,勞動的樂趣與文化的浸潤無處不在。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感受自然饋贈,而“豐收勛章”頒發與大禮包領取環節,更讓這份喜悅多了份成就感。“我和爸爸拿了第二名,這樣的假期太有意義了!”學生王恩濤舉著禮包歡呼。
“這不是簡單增加一個假期,而是教育場景的深度切換。”北川馨羌蕾實驗幼兒園負責人黃璐表示,“最好的課堂不在四壁之內,而在山河大地與生活實踐中。”
“讓孩子在民俗中悟文化,在協作中學成長。看到孩子們綻放的笑容、家長們真切的反思,我們更加堅定推進這項教育實踐的意義。”教師田星深有感觸地說。
作為北川推出的特色秋假活動,本次活動將本土文化傳承、勞動實踐教育與親子陪伴深度融合,打破了“重補習、輕實踐”的傳統假期模式,推動“行走的教育”理念落地生根,不僅搭建起親子互動的新平臺,更探索出一條“假期即課堂、生活即教育”的素質教育新路徑。
老幼相扶 溫情共融
綿陽新聞網訊(張筱苑 記者 彭紫薇 楊沐琪)今年首個秋假,當很多中小學生都趁著假期赴山水之約時,鹽亭縣永泰鎮一群孩子卻走進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用一場志愿服務,讓這個秋假別樣精彩。
近日,永泰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暖意融融,孩子們手拿銀杏葉和畫筆,專注地創作心中的秋天。“你看這葉脈像不像老爺爺的皺紋?”10歲的賈依諾舉著剛完成的手工作品《一葉知秋》,眼里閃著光,“來這兒做手工、幫老人,比在家看電視有意義多了!”
實踐站院子里,另一番景象同樣動人。孩子們化身“小志愿者”,有的認真清掃落葉,有的輕聲為老人講故事,還有的陪老人們散步,這些平日里需要被照顧的孩子,用他們稚嫩的方式傳遞著溫暖。12歲的馬紫菡自豪地說,這是她第一次當志愿者,“看著爺爺們笑著說‘謝謝’,我覺得自己長大了,這一定是秋假作文里最好的素材!”
暖心場景中,成人志愿者的身影同樣不可或缺。理發區里,理發師細致地為老人修剪頭發;咨詢臺前,工作人員耐心解答養老政策疑問;健康角內,醫護人員為老人測量血壓、講解養生知識……各項服務井然有序,與孩子們的忙碌身影構成一幅“老幼相扶、溫情共融”的生動畫面。
“秋假不僅是休息的時光,更是孩子們成長的課堂。”永泰鎮黨建辦工作人員張霞表示,在秋假組織這場活動,既精準對接了老人的生活服務需求,又讓孩子們懂得了孝親敬老的優良傳統,“讓‘銀發’與‘童心’溫暖相擁,這樣的假期很有意義。”
觸摸歷史 親近田園
綿陽新聞網訊(記者 陳元松)參觀“三線建設”老工業基地,聆聽前輩創業故事;深入甘蔗種植園學畫甘蔗、體驗榨糖……首個秋假期間,江油市中小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工廠與田間,在學中玩、玩中學,度過了一個特別有意義的假期。
11月15日,三合鎮川礦社區聯合向陽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開展“童尋三線跡,薪火代代傳”活動,組織同學們走進四川礦山機器廠,參觀“三線建設”老工業基地。“我進廠時比你們大不了多少,當時工廠百廢待興,大家都住窩棚。”81歲的退休工人徐寬勛作為銀發志愿者,現場繪聲繪色地講述建廠歲月,讓孩子們的思緒穿越到“三線建設”的激情年代。
孩子們撫摸著老舊廠房的磚墻,看著銹蝕的生產線,聽完講解紛紛駐足沉思。12歲的田子玲感慨:“老一輩的默默奉獻,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一定要珍惜。”
川礦社區負責人表示,此次活動旨在讓孩子們傳承艱苦奮斗的“三線精神”,讓自力更生的品質在心中扎根。
11月16日,青蓮鎮邀月村的甘蔗林里歡聲笑語。孩子們在這里參與特色研學活動:聽農業專家講解甘蔗的營養價值,拿起畫筆勾勒甘蔗形態,換上“工作服”體驗砍甘蔗,然后扛著沉甸甸的甘蔗到加工點,見證古法熬制黃糖,學習傳統手工藝。
“書本里的知識,變成了親手體驗!”王沂澄小朋友舉著剛榨好的甘蔗汁喜笑顏開。“這一‘行走的課堂’讓孩子們在親近自然中,讀懂了知識與生活的聯結。”輔導老師劉函郗說。
研學活動也為農戶帶來新思路。通過研學既帶動了銷售,同時,甘蔗作為研學載體吸引了眾多游客,還能加工成手工黃糖,實現“一根甘蔗三重收益”。從工業遺址到田間地頭,江油的秋假活動讓孩子們在觸摸歷史、體驗勞動中收獲成長,也為鄉村發展與文化傳承開辟新路徑。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