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血常規發現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高,難道這是得了血液病?別慌!這個指標偏高,多半是過敏鬧的。
“問診”AI誤以為孩子得大病
醫院門診來了一位焦慮的媽媽,她的孩子9天前學馬術時突然頭暈,查血常規發現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高。她自己在網上查了資料,得知過敏、寄生蟲感染、血液病等都可能導致這種情況,其中最讓她憂心的是孩子會不會得了血液病。
如今,AI的普及讓不少患者就診前會提前“預習”醫療知識。這固然有好處,能讓醫患溝通更順暢,但也存在弊端——AI會羅列所有可能的診斷,卻缺乏醫生基于臨床征象的邏輯分析和精準判斷,容易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焦慮與恐慌,這位媽媽的擔憂便是如此。
經查體發現,孩子鼻甲水腫肥大,咽后壁呈鵝卵石樣改變,未見其他異常體征。進一步追問病史,得知孩子近期有鼻涕、鼻塞、鼻癢、眼癢等癥狀,且近期一直在學馬術,不排除秋季花草粉吸入的可能。結合這些情況,我初步判斷孩子存在過敏性鼻炎,而這種疾病是可以引起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的。最終的驗血結果也證實了這一判斷。
發現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別慌
雖然過敏性疾病、寄生蟲感染、血液病等都可以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高,但是血液病的發病率相對較低,因此發現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后先不必慌張。
就診時應該詳細向醫生提供個人的既往疾病史、家族過敏情況和目前癥狀表現等。醫生經過仔細的病史詢問、細致的體格檢查,一般會有個初步診斷和治療方案,按醫囑用藥并按時復查即可。
如果是過敏性疾病、寄生蟲感染引起的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經過積極治療后血液學指標就會逐步恢復正常。反之,如果經過規范治療后,血液學指標恢復不明顯,或者出現新的指標異常,或出現了其他癥狀,醫生就會疑診為其他疾病,再進一步完善其他相關化驗檢查,從而進一步確診。
應對過敏性鼻炎的四字要訣
躲躲避過敏原。比如季節性過敏性鼻炎患者,在春秋花粉季節應減少外出。
隔外出時佩戴口罩,做好物理隔離措施。
洗可用海鹽水清洗鼻子,清除吸入鼻內的致敏物質。
藥輕度過敏性鼻炎首選第二代抗組胺藥單藥治療,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藥物;中重度過敏性鼻炎則需第二代抗組胺藥與鼻用糖皮質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等)聯合使用。間歇性或季節性過敏性鼻炎療程一般不少于2周,對于持續性或常年性過敏性鼻炎療程應在4周以上。
文/吳珺(北京大學首鋼醫院)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