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聲
這段時間,羅永浩與西貝關于預制菜之爭,幾度吵上熱搜;吵的是產品優劣,背后折射的卻是消費者對“便捷餐飲”的深層顧慮,以及對健康、口感、知情權的多重需求。
同樣事關“吃飯”,在綿陽安州,一家菜市場推出“代炒”服務——顧客挑好食材,交給廚師現場烹制,只要付少許加工費,就能帶著熱乎飯菜回家。看似簡單的服務,能在餐飲選擇豐富的當下“突圍”,不是意外,實則藏著對民生需求的精準拿捏。
“代炒”服務,“火”在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如今的年輕人不缺吃飯的選擇,外賣點一點、餐館走一趟,便捷得很。可外賣多是預制加熱,少了鍋氣;餐館追求標準化,難調個人口味。
“代炒”把“買、洗、切、炒”壓縮成一道服務,迎合打工人的“干飯”新需求,還省去洗碗刷鍋的麻煩,恰好站在用戶需求的平衡點上,自然能贏得青睞。
對菜市場而言,“代炒”更是一場及時“自救”。這些年,線上買菜、連鎖超市步步緊逼,不少菜市場門庭冷落。但“代炒”服務用事實證明,實體店的競爭力,在于線上給不了的“煙火氣”和“人情味”。從單純只賣食材到幫著做菜,“代炒”服務的興起,并非線上服務向線下“倒退”,而是農貿市場等終端場景迭代升級后,順應消費需求的自發產物,不僅盤活了自身資源,還留住了客流,這種貼著民生需求的創新,比喊再多“轉型升級”的口號都管用,也為其他傳統市場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
不過,新生事物的成長總有“煩惱”。眼下“代炒”服務還沒大范圍推廣,衛生標準怎么定?食材不新鮮算誰的?出了食品安全問題找誰?這些疑問,既是消費者的顧慮,也是監管部門需要及時填補的空白。畢竟,食品安全是飲食服務的底線,只有把監管細則落到實處,才能讓這股煙火氣,飄得更久、更穩。
民以食為天,吃飯絕不是小事。期待在各方共同推動下,“代炒”服務在更多地方普及、升級,讓這一餐飲新業態化身便民利民的新場景,不僅暖胃更暖心。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