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新聞網訊 8月19日,中國(綿陽)科技城數字經濟產業園內,一臺背著“小書包”的銀灰色人形機器人正在被圍觀。
“用四川話講‘今天天氣如何’行不行?”人群中,有人對機器人說。
機器人頭部微微轉動,用四川話回答:“綿陽今天晴轉多云,32℃,出門要防曬喲。”
略帶俏皮的回應間,還帶著自然的思考停頓與情感溫度。

這正是科大訊飛機器人超腦平臺的最新成果。
“搭載了我們自主研發的‘智能語音背包’機器人,實現了從‘能聽’到‘會懂’。”科大訊飛機器人超腦平臺咨詢經理高杰介紹,機器人頭部搭載了視聽融合的兩麥多模態陣列,可以做到“耳聰目明”。背后的“小書包”是全鏈路交互背包(即“決策大腦”),讓機器人“善解人意”。
高杰也道出了人工智能從工具向伙伴的進化邏輯。

“科大訊飛機器人超腦平臺,通過軟硬件一體集成,快速打造能聽會說、能理解會行動的智能機器人。”科大訊飛機器人超腦平臺總經理劉可為說,目前,平臺已服務500余家機器人企業,鏈接1.5萬名開發者,在工業、服務、特種及人形機器人四大領域廣泛應用。
當機器人逐步跨越運動能力門檻,實現與人自然交流的這種進化,也正催生新的產業生態。

在今天舉行的中國(綿陽)科技城數字經濟產業園推介暨科大訊飛機器人超腦平臺應用分中心發布會上,游仙區作中國(綿陽)科技城數字經濟產業園推介,并與部分高校、院所、企業代表簽署了產業生態合作投資協議和產學研及支撐平臺合作協議,簽約項目12個,總金額達35億元。

其中,百度網訊人工智能產業基地的落地尤為引人注目。
“我們將在游仙構建集數據標注、算力支持、大模型轉化、人才培養于一體的產學研平臺,預計下月啟動。”百度智能云中國區副總經理趙小卓的話語里,透著對綿陽數字經濟土壤的信心。
數據標注基地解決“數據糧食”問題,國產化GPU芯片提供“算力底座”,千帆大模型平臺架起“轉化橋梁”,人才實訓基地培育“創新種子”——百度的 “四步棋”,正是綿陽數字經濟產業鏈補鏈強鏈的縮影。
截至目前,中國(綿陽)科技城數字經濟產業園首期1.1萬平方米已吸引科大訊飛、天數智芯、百度網訊等21家企業入駐,華為、浪潮等14家頭部企業進駐品類演示驗證中心,人工智能、芯片設計、數據庫等前沿領域的“生力軍”正加速集結。

“我們將培育‘超腦+’生態圈,推動‘訊飛超腦’技術平臺與本地科研院所融合,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突破多模態交互技術,讓機器人‘更聰明、更懂你’,成為工業轉型的‘智能工匠’。”游仙區大數據中心副主任鄒銳表示,這片數字經濟“試驗田”正以清晰的路徑圖加速成長——
力爭到2027年,突破工業基礎軟件、芯片設計等20項核心技術;
引進20個領軍型AI人才團隊,培育5家獨角獸企業,將產業園打造成“新質生產力”的全國樣板。
目標的背后,是“生態為王”的發展思路。而此次科大訊飛機器人超腦平臺應用分中心的落地,正是這一思路的生動實踐。

“中心聚焦核心技術研發、產品市場拓展、產業生態構建三大方向,填補機器人‘大腦’研發的產業鏈短板。”科大訊飛四川公司總經理祝偉杰表示,“綿陽有扎實的科研基礎,我們有AI技術優勢,應用分中心在綿陽落地是相互補位、強強聯合。接下來,將加強與其他企業的合作,進一步助力科技成果轉化,助力綿陽經濟高質量發展。”
(游仙融媒 涪江觀察記者 尹秦 王澤宇 見習記者 劉燚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