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患者生病住院需要人照顧,除了依靠親屬和雇護工外,“免陪照護”服務也逐漸成為選擇。
免陪照護主要指患者住院期間,在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且自愿選擇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由護士或醫院聘用醫療護理員提供的生活照護服務。
今年4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三部門印發《醫院免陪照護服務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出,結合實際優先確定在老年住院患者占比較高、免陪照護服務需求較大、工作基礎較好的三級醫院,開展免陪照護服務試點工作。
免陪照護服務將如何為病人及家屬帶來便利?應當采取哪些措施促進免陪照護服務試點工作的推廣?就相關問題,新華網專訪了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健康經濟與保障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郝曉寧進行解讀。
治療與照護并重 滿足群眾現實就醫需求
郝曉寧介紹,為了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服務模式,免陪照護與傳統護工相比,實現了多維度的創新。
首先,從服務的專業性上來講,醫療護理員需經過系統、專業的培訓,涵蓋了職業素養、服務技能、溝通技巧、質量安全以及院感防控等全方位內容,培訓后經過考核持證上崗。醫院作為直接管理主體,在選拔護理員時將嚴格把控其專業能力和護理標準。
其次,在管理的規范性上,免陪照護的護理人員要通過統一培訓、統一管理以及政府指導價的管理,一改護工市場原來“魚龍混雜”的狀況。國家醫保局立項指南也為醫院提供免陪照護的收費提供了依據。
最后,在服務模式上,免陪照護并非簡單的從護工到護理的稱呼變化,而是建立起了完整的醫院主導型的照護體系。既避免了自行聘請護工的質量風險,也通過專業化分工減輕了家屬陪護壓力,實現了行業的規范化發展和服務模式的系統性創新。
因此,郝曉寧認為,推廣免陪照護服務試點對于滿足群眾的就醫需求具有深遠的意義。從解決行業痛點角度來看,試點執行將緩解醫療機構護患比不足的問題。能夠緩解“一人住院,全家奔波”的現實困境,讓患者在獲得專業照護的同時解放了家屬的“生產力”。此外,它也意味著醫療服務從原來以治療為主轉向了治療與照護并重的專業化服務模式,是醫療服務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實踐,為醫療服務質量的革新提供了新路徑。
消除患者及家屬顧慮 增強患者就醫體驗感
在免陪照護服務的收費方面,根據各地官方公布的免陪照護收費標準,四川省分兩檔制定項目價格,滿足多層次患者就醫需求。以省管三甲公立醫療機構為例,1名護士或護理員照護1名患者價格為240元/日;1名護士或護理員照護多名患者價格為100元/日。
廣東省的免陪照護服務主項目指一對三服務,即服務提供者同時為三位患者提供服務,設定價格為每位患者收費標準140元/日;如服務提供者同時只為兩位患者提供服務,每位患者在主項目價格基礎上加收40元/日,即一對二服務每人收費180元;如服務提供者同時只為一位患者提供服務,每位患者在主項目價格基礎上加收140元/日,即一對一服務每人收費280元。如護理員具備醫學職稱,可在上述收費基礎上再加收20%。
在價格方面,免陪照護服務在費用的定價時需要參考哪些因素?對此,郝曉寧提出,定價時需要綜合考量多方面的因素。首先,不同地區的可負擔水平、消費水平不同,地區經濟狀況是首要考量因素;其次,醫療機構的等級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不同等級的醫療機構在資源配備、人員服務質量上有所不同,定價時需要考慮包括人力成本、物耗成本等成本因素;最后,患者的病情和自理程度也影響著可能提供的護理服務和免陪服務的定價。
為了消除患者及家屬對免陪照護服務質量和價格的顧慮,顧曉寧表示,醫院必須打造一支質量信得過的專業護理隊伍,提供有質量保證的服務。此外,醫院要實行透明化管理,包括病情病程的智能化記錄等,甚至可以在保護患者隱私的前提下讓家屬在院外了解病人在醫院的情況,比如發布護理日志。同時,價格和收費標準也需要公開透明,明碼標價,包括評估病人情況、收費標準和服務項目,讓患者和家屬一目了然。
目前,醫院護理員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渠道:一是醫院直接聘用;二是醫院與第三方簽訂服務協議,由第三方機構向醫院派遣護理員。患者或其家屬知情同意后可以自主選擇由第三方陪護服務機構醫療護理員提供照護服務,價格標準按照市場化方式明碼標價,由患者或其家屬與陪護服務機構協商確定,并自費承擔。
直接來看,在提升患者的就醫體驗方面,通過醫院免陪照護服務試點工作的推廣,能夠確保患者在住院期間得到經過系統培訓的護理員的專業照護,包括協助進食、床上擦浴、康復訓練等,有助于促進患者康復、增強患者就醫體驗感并減輕患者的陪護負擔和壓力。在優化醫院管理方面,免陪照護病房能夠有助于護士團隊從繁多的工作中“解放”出來,通過專業分工提高醫院工作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
從長遠來看,免陪照護服務試點工作還將推動我國醫療護理員行業的培養走向規范化、標準化的軌道,將促進行業服務流程、技能評價體系、服務標準、管理規范的建立與完善。郝曉寧表示,通過推動醫療護理專業的轉型,建立標準化的培養體系、培訓體系以及職業資格認證制度,逐步推動醫療護理員從傳統的護工向專業的護理員轉變。從人才培養角度,將促進院校、三方機構、行業學會、醫療機構產教融合,實現服務標準化發展。她說,這也將推動職業院校、大中專學校設立相關專業,提升院內教育途徑,培養專業型和技能型的人才。此外,免陪照護試點還能夠實現護理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免陪護試點的免陪護病房的設置打造專業護理的職能邊界,提高整體工作效率,為未來的醫療服務質量提升和護理人才培養指明方向。
增強護理員專業能力 統一服務規范
郝曉寧認為,增強護理員專業能力、統一服務規范,可從以下方面著手,行政部門應統籌規劃,依據護理員職業標準和培訓大綱,依托并推動有條件的院校、職業院所建立崗前培訓、崗中再教育等實訓基地,形成系統培訓體系;醫院作為管理和承載主體,需結合自身特點設計護理員考核方案、培訓內容與管理流程,依據分級護理服務內涵及基礎護理服務規范,為護理員制定針對不同類型、護理等級、病種病人的基礎與專業操作規范,以及配套的考核使用標準。
在護理員管理責任方面,要健全跨部門的監管機制,護理員的管理涉及到醫保、人社、衛健、市場監管等多個部門,這些部門需要溝通協調和統籌安排,共同為護理員隊伍提供專業培訓和認證、合理的激勵和職業發展通道,也要對醫療服務的價格項目進行監管,確保收費行為的合規性。郝曉寧表示,在跨部門協作的過程中,要找到最大的合力,匹配老齡化社會的需求。醫院作為護理員的直接管理主體也要加強考核使用的責任。最后,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是必不可少的,以明確服務的法律地位,保護供需雙方的權益,推動可持續發展。
在各地推動醫院開展免陪照護服務時,應該如何協調資源、緩解護理人力的缺口?
對此,郝曉寧表示,在推動醫院開展免陪照護服務時應合理配備人員數量,加大免陪照護服務區的護士配備力度,確保護士與護床比不低于國家規定的0.6:1的比例,為患者提供及時、專業的服務。同時,醫院應結合患者實際情況,經過精準評估后選擇正規培訓、考核上崗的醫療護理員,重點協助生活部分自理、完全不能自理或行動受限的各類患者,提供在護士指導下的進食、床上擦浴、陪伴就醫檢查等各項生活照護服務,以分擔護士的工作壓力。
醫療機構在推動試點過程中可以結合社會力量,與第三方機構共同合作,通過市場化行為推進試點開展,滿足患者多元化的照護需求,醫療機構要做好第三方機構遴選工作以及監管工作。
郝曉寧表示,醫院方面還應多管齊下,采取規范醫療護理員的管理、指定專職人員負責管理工作,建立包括信息化管理在內的完善的人力資源統籌協調機制,和以及完善績效與考核留任機制等措施,通過機制的設計來吸引和留住有能力、有資質的人員參與到免陪照護服務中來。
醫療機構可以根據實際發展情況與護患比現狀,引入第三方機構,在遴選上醫療機構要做好把關,從專業程度、從業經驗以及規模和資質等方面進行調研和評估,選擇標準規范化的第三方機構。除了護理員要取得從業資格相關證書外,第三方機構的培訓系統的配置也尤為關鍵,也可以鼓勵機構通過信息化、數智化管理的方式來控制風險、完善管理細節,提高服務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