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禁食品標簽標示“零添加”,從源頭上遏制了這種不“本分”的品牌營銷方式,是對食品企業經營行為的一次校正。
以“不添加”“零添加”為幌子誤導消費者,這條路走不通了。據央視新聞報道,3月2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50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9項標準修改單,新標準涉及不少內容,但其中最受關注的,當屬食品標簽“不允許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語”一項。
食品標簽“擦邊球式營銷”終于被納入清理射程。所謂“零添加”式營銷話術的出現,既是一些食品企業迎合部分消費者的食品安全焦慮,也是利用消費者追求“天然”、不喜歡食品添加劑的心理,而形成的一種“合謀”。適度使用添加劑并不違規違法,可明明使用了添加劑,卻標示“零添加”“不添加”,這就是一種虛假營銷,不應被法律與市場所寬容。
最典型的譬如,某款飲料標簽上寫了“不添加蔗糖”,但其實蔗糖只是“糖”的一種,同時果汁中本身含有大量糖分,因此這類產品所聲稱的“不添加蔗糖”,絕不等于產品中不含有糖,從而容易誤導公眾;還有的聲稱不添加某單一品種的食品添加劑,卻在標簽中標出另一種添加劑,對食品專業知識不夠了解的消費者,完全意識不到其中貓膩,也就很容易被誤導,糊里糊涂購買一些名不副實的食品。
這次央視新聞的報道還特別指出,“不添加”只是對于生產過程的描述,與食品終產品中配料或成分的含量并不完全等同。這是很有必要的界定。因為有一種套路更圓滑隱蔽:當標示了“零添加”的食品被檢出添加劑,有的企業便將責任甩鍋到食品原料或生產環境上,理由是其只對生產過程負責。在這話術之下,企業非但是“無辜”的,甚至還成了“受害者”。
譬如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某醬油品牌“零添加”事件中,產品被檢出添加劑之后,涉事企業發表聲明解釋:該系列產品除生產所需的食品原料外未使用食品添加劑;針對被檢出“鎘”的情況,該公司稱“鎘”廣泛存在于自然環境中,如水、土壤及農產品中,產品中檢出的微量“鎘”源于原料本身,符合國家標準。
作為一家知名食品企業,對于原料自帶或加工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某些元素超標,是否真的沒有任何預判與基本認知?而因為掌握了這些信息,是否又可以為其進行“擦邊球式營銷”提供便利?沒有人發現問題的時候,一切都相安無事;一旦有人較真,也能將問題歸咎于“場外因素”。進退自如,優勢在我,流露出一種詭異的圓滑。
某種程度上,準確“拿捏”消費者心理對產品外觀進行合理包裝,也是市場營銷的重要方法。但無論采用哪種營銷方式,都不能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與公平交易的權利。這些寫進法律的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是市場交易得以運行的基石,不能被以任何手段繞過或懸置。
也許行業很“卷”,但市場競爭不能因此就拋棄了底線。商業世界中,“本分”被視為一種可貴品質。“本分”意味著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堅守道德與法律底線,以合法、正當的方式追求利潤,履行對社會、消費者的責任。
“擦邊球式營銷”利用迷惑性的話術與規則漏洞吸引消費者,看似可以誤導消費者心智,提升產品銷量,但其早已違背“本分”原則,散發著一種油膩的、雞賊的企業價值觀。長遠來看,這對企業自身、行業發展以及社會消費文化,負面效應都是巨大的。
嚴禁食品標簽標示“零添加”,從源頭上遏制了這種不“本分”的品牌營銷方式,是對食品企業經營行為的一次校正。這不是一次性的“市場出清”,而是給了兩年的過渡期,相關企業應盡快對標新標準,調整企業生產經營思路,盡早告別“不添加”“零添加”式營銷話術,重塑消費者信任。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