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三季報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消費市場的韌性與活力。當前,上市公司消費賽道正處于結構性調整期,挑戰與機遇并存。
整體穩健復蘇
從三季報整體情況分析,消費板塊整體穩健復蘇,但部分板塊冷熱不均。
必選消費穩健,可選消費分化。食品飲料、日用百貨等必選消費領域,憑借剛需屬性成為市場的“壓艙石”,業績表現平穩堅挺。不少龍頭企業依托深厚的品牌積淀與強大的渠道掌控力,實現營收、利潤雙穩增,現金流狀況持續健康,盡顯防御優勢。
可選消費則呈現“冰火兩重天”的格局。作為傳統高端消費代表的白酒行業,三季度持續承壓,消費場景收縮導致市場進入縮量競爭模式。在已發布三季報的上市白酒企業中,僅有少數幾家企業實現微增長。五糧液三季報顯示,公司今年第三季度營收為81.74億元,同比下降52.66%;歸母凈利潤為20.19億元,同比下降65.62%。瀘州老窖今年第三季度實現營收66.74億元,同比下降9.8%;歸母凈利潤30.99億元,同比下降13.07%。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在政策紅利與產品力升級的雙重加持下,成為消費板塊中最亮眼的增長引擎,銷量與業績雙雙走高。
而家電、家居等可選消費領域,因與房地產市場深度綁定,整體承壓明顯,但綠色、智能、集成化的新興品類逆勢增長,持續釋放消費升級的強勁動力。
渠道變革深化,線上線下加速融合。傳統零售企業不再固守線下的“一畝三分地”,線上轉型步伐明顯提速,線上引流+線下體驗的全渠道布局已成為行業標配。那些主動擁抱變化、數字化能力突出的企業,成功捕捉到渠道變革的紅利,實現了逆勢增長。
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震蕩,原材料、物流等成本壓力仍存,持續考驗著中下游消費企業的毛利率。
三季報數據顯示,能夠通過優化產品結構、精細化管理、供應鏈提效等方式對沖成本壓力的企業,展現出更強的盈利韌性與市場競爭力。
結構性亮點頻現
在整體復蘇的底色上,一批結構性亮點正在突破行業瓶頸,成為驅動消費類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科技、業態、場景的創新正在重構消費市場的增長邏輯。
科技賦能,解鎖消費新可能。在智能家居領域,科沃斯家用服務機器人業務保持高增長,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31%;海爾智家用戶共創推出多個冰洗爆款產品,空調廚電產業快速擴張,凈利潤同比增長15%。在智能穿戴領域,華勤技術持續鞏固全球智能終端制造優勢,前三季度營收、凈利潤均實現超五成增長。在智能出行領域,5家乘用車企業第三季度新能源汽車銷量均環比增長超10%,上汽集團9月單月新能源汽車銷量創歷史新高;九號公司憑借高性能智能短交通產品構建差異化壁壘,電動摩托車銷量占比提升帶動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84%。
業態創新,傳統消費煥發新機。基礎消費行業積極探索多元新業態,在傳統賽道中挖出“金礦”。深耕食品飲料領域的會稽山挖掘多層次消費新需求,通過高端化與年輕化雙輪驅動,前三季度中高檔黃酒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0%。水星家紡在家裝家居領域探索煥新升級,通過人體工學枕等大單品帶動產品生態化延伸,以“線上引流+線下體驗”的模式帶動營收和凈利潤均實現兩位數增長。三棵樹“馬上住”疊加藝術漆國潮系列產品加速零售高端轉型,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81%。
文旅回暖,注入業績新活力。暑期文旅消費需求集中釋放,給消費類上市公司今年第三季度的業績增色不少。暑期親子游、出入境游帶動航旅市場需求增長,航空機場第三季度收入環比增長21%,旅游酒店第三季度營收環比增長10%。
“消費市場的結構性亮點給資本市場帶來豐富機遇。”川財證券研究所所長陳靂表示,優質消費品上市公司往往在四方面精準發力:一是精準匹配市場需求,按區域、消費層級推進產品創新與服務升級;二是創新業態場景,融合文化與科技打造體驗式消費;三是深化數字化轉型,以技術賦能營銷、供應鏈與客戶服務;四是借助政策紅利,參與促消費活動拓展渠道。
布局新消費場景
面對市場變化,一批上市公司通過主動轉型,在挑戰中搶占新消費風口,勾勒出消費市場的新方向。
以食品行業為例,今年第三季度,金龍魚、妙可藍多等上市公司業績亮眼,凈利潤同比均實現大幅增長,其核心受益于成本改善與渠道優化。其中,健康糧油、奶酪、泡鹵零食等細分賽道表現突出,企業通過布局新消費場景、拓展零食量販與會員店渠道筑牢增長根基。
如今的消費增長更多依賴深度挖掘用戶價值,即“人心紅利”。消費者不再滿足于基礎功能,更追求產品的個性化、情感價值、健康屬性和社交體驗。比如,潮玩、寵物經濟、文創國潮等以滿足消費者精神需求為代表的新興消費蓬勃發展。
消費賽道日益精細化與圈層化。消費市場正裂變為無數個精細化的垂直賽道。無論是新式茶飲、精品咖啡、露營裝備,還是寵物經濟、銀發經濟,都涌現出眾多專注于特定人群、特定場景的新品牌。
國貨崛起勢不可擋。借助文化自信提升、供應鏈優勢以及對新消費趨勢的敏銳把握,國產品牌正迎來發展的黃金期。在三季報中,多個領域的國貨品牌在營收增速、市場份額上表現優異,尤其在運動服飾、美妝護膚、數碼電子產品等領域,國貨已成為市場上的重要力量,并與國際品牌形成競合態勢。
“我國消費市場正處于結構升級的階段。”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表示,當前消費復蘇冷熱不均,源于居民收入預期不穩與消費信心差異、新興消費與傳統消費的結構性差異、區域復蘇不平衡等多重因素。隨著行業估值差異化加劇,優質賽道競爭愈加激烈,資金更傾向于流向抗分化能力強的企業。具備下沉市場渠道優勢、強品牌壁壘或獨特場景優勢的頭部企業,更受資本青睞。
陳靂則認為,長期來看,下沉市場與服務消費的增量空間顯著,疊加政策支持與科技賦能,具備差異化競爭力的企業將持續領跑,消費市場韌性有望進一步強化。
專家認為,消費領域已不局限于傳統消費與新興消費的賽道博弈,而是深入同一行業內不同企業的運營效能與戰略眼光的較量。傳統消費并非全面遇冷,而是面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那些積極擁抱新趨勢、推動產品迭代的企業,在細分市場中仍能贏得增長空間。同時,新興消費的增長呈現出技術驅動與體驗至上的雙重特征,相較傳統消費,更注重情緒價值的提供。如更智能的人機交互系統,直接推動了消費端的替換需求,而體驗場景的創新,如沉浸式零售空間、主題化文旅項目,則持續吸引年輕消費群體的關注,進一步提升了消費黏性和轉化效率。
“從深層次來看,當前我國消費市場的復蘇趨勢已從總量修復轉向結構優化。”田軒表示,上市公司需要跳出對大規模增長的路徑依賴,轉向高質量發展,通過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在細分市場中打造核心競爭力。(記者 趙東宇 祝惠春)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