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們體驗捏制小動物。 記者 張登軍 攝
“遺”脈相承
綿陽新聞網訊 11月14日,由綿陽市博物館、綿陽市非遺中心聯合舉辦的“這個秋假 ‘造’訪綿博”社教活動暨“遺”脈相承非遺展示體驗活動在綿陽市博物館舉行,吸引了眾多市民前往體驗。
當天上午10時開館后,大家有序入館。游仙區五里路小學四年級的崔熙芮小朋友一走進博物館大廳,就被現場的剪紙體驗所吸引。在平武剪紙傳承人謝成飛的指導下,她幾分鐘就完成了一件團花。在羌族草編體驗點,傳承人江福蓉手把手教幾位小朋友體驗草編。
在羌族服飾體驗點,游客和市民穿上羌族服飾,拍照留影。在三臺泥塑體驗點,小朋友們在傳承人周勇的輔導下,用一坨黏土捏制出一個個可愛的小狗、兔子。在北川羌繡體驗點,幾位小朋友在傳承人楊紅莉的示范下,體驗傳承引線。此外,羌茶手工茶、北川竹編、三臺木刻等體驗點,也吸引了很多家長和小朋友前來“打卡”。
記者注意到,在當天入館的人群中,大部分都是來自市內中小學校的學生,有的還是以班級為單位相約前來,有的則是幾個家庭相約入館。
據介紹,為豐富學生的秋假生活,綿陽市博物館、綿陽市非遺中心,于11月14日至16日聯合推出此次非遺展示體驗活動,每天組織8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在綿陽市博物館進行現場展示,提供現場體驗,讓孩子們與傳統文化來一場親密對話,在他們心中埋下傳承的種子。(記者 張登軍)

開元實驗幼兒園的孩子展示五彩斑斕的樹葉。 記者 李錦輝 攝
自然探索
綿陽新聞網訊 秋假期間,綿陽市開元實驗幼兒園組織了一場特別有意義的秋假研學活動。孩子們投身大自然的懷抱,開啟了一段探索之旅。
在徒步過程中,孩子們用敏銳的觀察力捕捉大自然的印記。他們發現了樹葉色彩的豐富變化,興奮地撿起落葉,仔細觀察其形狀和紋理。
活動還設置了多個互動環節。孩子們在家長的陪伴下,參與了樹葉拼貼畫創作。他們發揮想象力,將收集到的各種形狀、顏色的樹葉巧妙組合,制作出一幅幅充滿童趣的作品。此外,孩子們還圍繞“秋天是什么樣子”這一話題展開熱烈討論,分享自己的發現和感受。有的孩子說“秋天是天氣變冷了”,有的孩子說“秋天里桂花香香的”,還有的孩子說“秋天是衣服穿厚了”……
記者了解到,此次活動不僅讓孩子們親近了自然、增長了知識,更培養了他們的觀察力、探究力和審美情趣。通過親身體驗與實踐,孩子們對大自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熱愛,也為其成長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憶。(記者 李錦輝)
甜蜜“日記”
綿陽新聞網訊 11月12日,游仙區數十名小學生走進甘蔗地,通過砍甘蔗、熬紅糖、制作糖葫蘆等勞動實踐,在田間地頭書寫屬于他們的“秋假甜蜜日記”。
在教練的帶領下,小朋友們來到甘蔗地,聽“村長”講解甘蔗的生長情況,并砍下一根屬于自己的甘蔗。
來到蔗糖熬制區,小朋友們將甘蔗清洗干凈并交由工作人員投入榨汁機。長桌上,4口鐵鍋一字排開,“村長”將甘蔗汁倒入鍋中,點燃爐子后便開始熬蔗糖。小朋友們圍成一圈,仔細觀察鍋中甘蔗汁的變化。
“大家看,鍋里的甘蔗汁是不是開始冒小泡泡啦……”“對!甘蔗汁開始‘咕嚕咕嚕’了!”甘蔗汁逐漸沸騰,顏色也由綠變黃,孩子們手持長柄勺,化身“小小熬糖師”,不斷攪拌糖漿防止糊底。隨著水分蒸發,鍋中的糖漿逐漸濃稠,顏色也變成了紅褐色。
“我們現在熬出來的就是最基礎的蔗糖,通過不斷地過濾、重新熬制以及結晶等工序,蔗糖就會變成紅糖、白糖、冰糖等不同的糖。”“村長”告訴孩子們。
蔗糖制作完成后,“村長”還帶領大家制作糖葫蘆,孩子們拿起冷卻好的冰糖“葡萄”串,開心地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記者 周鈺)

小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學習操作無人機。 記者 胥江 攝
“飛”進仙海
綿陽新聞網訊 11月12日,仙海區無人機培訓基地迎來了首批小學生研學團。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帶著好奇心開啟了一場科技與自然交融的探索之旅。
一踏入教室,錯落擺放的無人機整機及零部件就吸引住孩子們的目光。
“無人機怎么‘認路’呀?”“它能幫我給湖邊的小鳥送食物嗎?”清脆的提問聲此起彼伏,有的孩子趴在桌邊認真記錄,有的踮著腳尖仔細觀察,時不時發出陣陣驚嘆,稚嫩臉龐上寫滿對天空與科技的向往。
為了讓抽象知識變生動,授課老師現場拆解無人機模型,用通俗的語言把飛行原理、核心構成和安全規范講得明明白白。理論課剛結束,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奔向戶外訓練場。“左手控制高度,右手調整方向,慢慢推搖桿,注意避開障礙物……”在老師手把手的指導下,孩子們屏住呼吸、專注操作。當看到自己操控的無人機緩緩升空,原本緊張的小臉綻放出燦爛笑容,興奮地和同伴分享這份成就感。
隨后,師生們走進萬創集,在觀景臺遠眺仙海碧波蕩漾的自然風光;在阿來書屋,老師將三國文化典故與仙海傳說娓娓道來,讓孩子們在山水間觸摸歷史。邊學邊玩的沉浸式體驗,讓知識在實踐中自然“生長”。(曾云 記者 胥江)

三臺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孩子在農場采摘水果。 記者 李春梅 攝
橙園“課堂”
綿陽新聞網訊 秋假期間,三臺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孩子們于11月13日走出課堂,在農場開展挖紅薯、摘果果、喂鴕鳥的田園實踐課,在自然中撒歡,體悟勞動與收獲的意義。
“橙園課堂”上,老師教孩子們通過顏色、手感和重量判斷橘子成熟度。講解完畢,孩子們分工合作,高個子摘高處果實,矮個子撿低處橘子,果園里滿是驚喜的呼喊。
隨后,孩子們來到鴕鳥養殖區,起初因鴕鳥高大而膽怯,隨后在老師的示范下,他們鼓起勇氣挑選草料喂食,近距離感受與動物互動的新奇,還學會了觀察與保持安全距離。
午后的挖紅薯活動充滿挑戰。孩子們手持小鏟子勞作,開始常挖爛紅薯或找不到蹤跡,雙手沾滿泥土、汗水直流。“體會到農民伯伯的辛苦,我要堅持到底。”學生謝欣坤說。后來大家分工找藤蔓、開挖、收紅薯,文泠兮所在小組收獲69斤紅薯,奪得第一。最后,孩子們將紅薯洗凈烤熟,甜香彌漫現場。
此次活動讓孩子們在親近自然中收獲快樂,在勞動中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更在心中種下尊重勞動、珍惜糧食的種子。(徐冬雨 記者 李春梅)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