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雙十一”余韻未散,消費市場的脈搏依然強勁躍動。不少消費者的購物車已經清空,手機里閃爍的“待發貨”“待收貨”標簽,宣告著這次促銷大戰的輝煌成果。更多的消費者已經開始比價、復盤,并將期待的目光投向“雙十二”乃至年貨節。
翻看每個人的“購物車”,可以窺探到這兩年消費市場的新風向——
有的消費者對智能產品“情有獨鐘”,從添置一臺智能音箱開始,就“一發不可收”,智能手表、智能門鎖、掃地機器人、智能空調、可穿戴設備、“全屋智能”成為消費新寵;
有的消費者樂于為健康買單,戶外設備、騎行單車、人體工學椅、減脂保健品,甚至瑜伽課、音療課、冥想課,“只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
有的消費者愿意為“獨一無二”買單。在家親手做一杯專業級手沖咖啡、在國民劇場里吃一頓飯、定制一雙自己的旅游鞋、搶到熱門款限量版潮玩娃娃,個性化和體驗感,成為消費中的“硬通貨”。
…………
變化的,遠不止于此!除了物質層面,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形態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有了“即時電商”“上門經濟”,足不出戶點點手機就能購物;從“占有”到“使用”,以租代購也可以帶來“精致生活”;從“實用”到“悅己”,消費者更愿意為情感和價值買單。
的確,從物質到精神、從普適到個性、從擁有到共享、從線下到融合、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這些年,消費的形態、內容都在實現新的躍遷。這些深刻而有趣的變化告訴我們,消費不再是簡單的“買買買”,而是一幀獨特的記憶、一次品質的享受、一種情感的表達、一份心靈的滿足。
這種深刻而迅猛的變化,正與決策層形成越來越頻繁的良性互動。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推動家電以舊換新、優化消費環境,一系列部署蹄疾步穩。政策的暖意和效能,正延伸到經濟的毛細血管,傳遞到街頭巷尾的煙火氣中。
我們欣喜地看到,國慶中秋出游人潮涌動,帶動全域消費火熱;
我們欣喜地看到,服務消費擴容提質,激活“銀發經濟”與“體驗經濟”新藍海;
我們欣喜地看到,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3.5%。消費作為中國經濟的“壓艙石”和“主引擎”,動力穩穩。
這些生動的圖景表明,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的消費市場正在展現勃勃生機,開拓出無數充滿活力的新場景。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做出新的部署,明確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費”“擴大優質消費品和服務供給”“打造一批帶動面廣、顯示度高的消費新場景”“加大直達消費者的普惠政策力度”。
消費市場的發展日新月異,消費場景的創新,沒有固定模式,沒有統一范本。當消費市場的基礎服務成為標配,能吸引消費者的,則是那些超越預期的“情感共鳴”,是那些直抵心靈的“感動瞬間”。開啟消費需求的鑰匙,是要做好“心”文章、下足“心”功夫,做到“扣人心弦”。
我們要研究消費者,不僅要研究他們做了什么,更要研究他們為什么這么做,他們的內心渴望是什么。要加快資源整合、業態重塑、產品升級、品牌打造,讓消費從“標準化流程”升級到“個性化時刻”,從“解決麻煩”升級到“主動呵護”,從“單向服務”升級到“雙向奔赴”。
回到“雙十一”,對消費者而言,也許新奇的促銷形式,遠不如實在的考量更貼心。商家在用鑼鼓喧天的促銷花樣轟炸消費者的同時,更要靜下來、俯下身,握著手問一句“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試想一下,當消費者感受到一次又一次“握手”的溫暖,又何愁沒有消費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