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上午,綿陽天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測控中心內,技術人員正緊盯屏幕上流動的數據。千里之外,一顆名為“涪城一號”的衛星掠過蒼穹,將其敏銳的“目光”投向巴蜀大地,這是它在軌運行的第800多個日夜。

今年2月,宜賓筠連縣突發山體滑坡。危急時刻,“涪城一號”穿透云霧與夜色,第一時間傳回高分辨率SAR影像。通過AI算法快速處理,短短幾小時內,一張清晰地標定滑坡體與影響范圍的地表形變圖,便通過網絡直達搶險救援前線指揮部。

“傳統災情信息獲取常受制于天氣和夜間條件,而我們的SAR衛星能全天時全天候工作。”綿陽天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誠介紹,這項技術正將災害應對從被動響應推向主動預警的前沿。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將“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納入“十五五”時期主要目標,并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等一系列戰略任務。這股強勁的東風,在綿陽這片創新的熱土上,正激蕩出澎湃的回響。
在天儀研究院的實驗室內,“綿陽星座”組網進度圖清晰地顯示著宏偉藍圖:目前,已成功發射三顆SAR衛星,后續三顆正在研制,預計年底將陸續總裝下線,適時啟動發射。
“預計明年,這6顆SAR衛星將全部發射升空,標志著‘綿陽星座’實現全面組網。”張誠的語氣中充滿期待,“以四川省為例,屆時可實現每日覆蓋成像一次,6小時內完成重點區域精細觀測。”

這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將更加精準及時,城市建筑安全評估將擁有更強大的數據支撐。這套由綿陽孕育的“星空之眼”,將顯著提升全省城鄉全域綜合風險感知能力,為高質量發展筑牢安全屏障。這正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與科技自立自強在民生領域的生動映照。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讓四川綿陽工業園重點產業鏈工作專班負責人魏趙津感觸尤深。
“全會關于‘加快建設航天強國,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部署,為我們推進航天產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魏趙津認為,航天強國建設遠不止于太空探索,更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必將帶動產業鏈全面升級,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這一戰略思維,已在綿陽市涪城區結出碩果。近年來,涪城區以四川綿陽工業園為依托,搶抓國家支持商業航天發展機遇,精準引進行業領軍企業。目前,已沿鏈聚合航空航天領域各類企業46家,形成了覆蓋火箭發動機制造、試車和衛星研發、數據應用等的特色產業鏈,一個充滿活力的航天產業生態圈初具規模。
從一顆衛星的突破到一個產業集群的崛起,綿陽的航天之路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地方依托自身優勢服務國家大局的縮影。
作為中國(綿陽)科技城核心區,涪城區是擁有深厚的科研底蘊和人才資源。如何將“國之大者”與“市之要事”相結合?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指明了方向。涪城區聚焦“箭星器數”(火箭、衛星、航天器、數據應用)四大核心領域精準發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魏趙津表示,他們將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充分發揮綿陽科技城優勢,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壯大航天產業,確保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為航天強國建設貢獻綿陽力量。
記者:尹秦,王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