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在鹽亭縣同益新絲綢全產業鏈項目的智能化養蠶車間內,記者看到一條條白胖胖的蠶寶寶正在標準化蠶臺上,專注啃食著均勻鋪開的深綠色顆粒。這不是普通的顆粒,而是由桑葉精深加工制成的“復合營養餐”。

“我們將桑葉作為核心原料,經規?;墒?、脫水制粉后,再科學配比其他營養成分,最終形成營養全面、供應穩定且不受季節影響的工業化飼料。”四川同益新絲綢有限公司常務副總潘兆盛熟練地捻起一撮飼料說,公司智能工廠將按“一年300天,每天出繭40噸”的產能運行,年產量可達12000噸以上,約占全省產繭量的八分之一。


作為嫘祖故里,鹽亭的蠶桑產業歷史悠久。資料顯示,上世紀90年代,全縣桑園面積達4萬畝,年產繭5000噸。如今,這場從飼料開始的變革,意味著養蠶不再受制于桑葉的季節性供應和繁重的人力采摘,實現了從“看天吃飯”到“全年無休”的工業化生產跨越。

沿著飼料的源頭追溯,綠意依然在田間蔓延。在黃甸鎮定光村連片的桑園里,村民趙德偉和工友們正忙碌地采摘著今春的桑葉。但與過去不同,這些桑葉不再直接喂蠶,而是作為核心原料被送往車間進行脫水制粉。

“桑園的角色變了,它從養殖場地升級為了工業化生產的‘第一原料車間’。”鹽亭縣農旅公司技術員袁乾超介紹,為了滿足智能車間巨大的“胃口”,鹽亭正利用灌木林地、置換地塊等資源,在富驛、高渠、西陵等多個鄉鎮加緊布局高標準桑園,計劃到2026年底建成2萬畝。

這場變革,也重構了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定光村的89畝桑園采用‘公司+村集體’的模式運營,今年是第一年,每畝桑葉產值約1130元,村集體可收益約240元。”村黨委書記胥燕琴算著賬補充道,“對于村民來說,土地流轉有租金,在園區務工一年還能掙12000元,比自己種地強多了。”

從田間桑葉到車間飼料,這場“桑葉變形記”不僅保障了蠶寶寶營養均衡,更顯著提升了蠶繭質量。預計產出的蠶繭將穩定達到最高級標準,為后續高端絲綢產品打下堅實基礎,推動鹽亭蠶桑產業集群向高質量、現代化加速邁進。
記者:彭紫薇,楊沐琪
通訊員:葉亮亮 ,梁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