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影視與旅游的融合越發緊密,成為拉動地方文旅消費的新引擎。從東海之濱到西北戈壁,多地深入挖掘影視IP潛力,通過打造主題線路、沉浸式場景和互動體驗,讓游客從簡單的“追劇打卡”升級為“入戲體驗”,為文旅產業注入新活力。
□ 經濟日報記者 王金虎 李景 楊開新
IP吸引力足夠強
影視作品以其強大的情感聯結和視覺沖擊,成為吸引游客的“敲門磚”。
不久前,浙江公布了12條“劇游浙江”主題游線路,將影視、綜藝中的現實關聯地點一一點出,讓游客追劇打卡“不迷路”。
有著“東方好萊塢”之稱的浙江橫店影視城,拍攝了全國四分之一的電影、三分之一的電視劇、三分之二的古裝劇。“橫店擁有涵蓋秦漢到唐宋明清再到近代的影視實景拍攝場景,影視游也成為橫店的一大特色。”橫店影視城有限公司品牌部助理總監何紅艷介紹,橫店影視城著力打造新場景,比如以清明上河圖景區為試點,構建沉浸式影視體驗目的地;與熱門影視IP合作,陸續打造了“戲精片場”“霸總片場”“仙俠片場”等互動片場,讓游客與NPC(非玩家角色)演員零距離接觸。
山東通過創新打造“影視+文旅”頂級IP,讓觀眾從“追劇打卡”變“一秒入戲”。熱播劇《生萬物》點燃了臨沂市沂南縣紅嫂家鄉旅游區的熱情。“這就是最后一幕中,繡繡扒著窗戶往外看的地方。”在劇集取景地的一處青磚院落里,青島游客趙鈺全和同伴對照手機里的影片截圖,打卡劇中的經典場景。如今,循著《生萬物》等影視IP的經典場景打卡,已成為游客體驗的“必選項”。
今年以來,山東德州樂陵市影視城的旅游人次、收入同比分別增長53%、67%。樂陵影視城總裁劉洋介紹,2022年以來,樂陵以“影視+文旅”為突破口,在《國色芳華》《唐探1900》等精品影視劇以及十幾部短劇于這里拍攝完成后,將相關布景轉化為文旅資產,創新打造“影視+文旅”頂級IP,在影視文旅新賽道上實現破局,蹚出了一條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
在寧夏,位于銀川市西夏區的鎮北堡西部影城,是《大話西游》《紅高粱》等上百部影片的攝制地。在這里,有的男游客扮演“至尊寶”,更多的是女游客通過妝造扮演身著粉衣、手拿寶劍的“紫霞仙子”,一邊參觀一邊拍照打卡。游客王歡說,這里太好玩了,自己裝扮后“仙氣飄飄”,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
寧夏華夏西部影視城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公輔表示,西部不僅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文學作品,還催生了蓬勃發展的影視產業,有助于實現文化與旅游的雙贏。
產業融合足夠深
影視旅游的蓬勃發展不僅提升了地方知名度,更顯著帶動了拍攝地相關產業的延伸,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浙江橫店影視城通過策劃一系列新活動,如面向追劇追星群體的探班游、片場開放日等,持續激活消費潛力。何紅艷介紹,從9月27日起至11月16日,橫店影視城將持續推出全民影視狂歡活動,包括年度熱播劇系列活動、影視大巡游、橫店有戲·星探計劃等,為每一位游客帶來難忘的影視之旅。
距離橫店不遠的浙江臺州仙居縣被稱為“沒有圍墻的影視拍攝基地”。近年來,依托神仙居景區旅游資源拍攝了《軒轅劍》《花千骨》《瑯琊榜》等600多部影視作品,其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與優越的地理位置也吸引了不少影迷前來打卡。影視劇中風光旖旎的城鎮、山清水秀的鄉村為發展影視游提供了基礎支撐,每逢節假日,這里的民宿供不應求。
位于富春江畔的浙江桐廬縣山水如畫,素有“天然攝影棚”的美譽。歷史題材劇《太平年》VR實景文旅項目落戶桐廬,目前已進入后期制作階段,項目依托VR實景技術,構建沉浸式互動、虛實結合的文旅新場景,打造“影視+科技+旅游”的創新生態,將有效延長游客停留時間,提升效益,為桐廬影旅融合與區域文旅產業升級注入新動能。
寧夏鎮北堡西部影城開展了深入的文旅探索。這里曾少人問津,但因其古樸、原始、粗獷、荒涼、神秘等特色,20世紀80年代起吸引眾多劇組陸續前來取景拍攝。如今,這里已打造成為5A級旅游景區。為了增添神秘感,影城還為游客打造“古裝集市”電影奇妙之旅、“私人定制造夢計劃”等旅游項目。夜幕降臨,通過角色扮演、與NPC互動等創新玩法,游客可以與眾多影視中的人物近距離接觸。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會長丁亞平認為,在產業升級、文旅融合的當下,文學、影視和旅游交融為這片土地增添了發展動力。
景區除了提供影視服務、娛樂休閑、餐飲住宿等一體化旅游服務之外,還帶動了周邊旅游、餐廳、住宿等相關產業發展。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張玉進介紹,西夏區鎮北堡鎮鎮北堡村依托西部影城發展影視民宿,不僅是網紅打卡地,更是生活樣板間。
在山東,效益的提升更為直觀。沿著《生萬物》中的“繡繡家宅院”往景區中心走,醒目的“紅嫂煎餅鋪”生意紅火。煎餅攤老板娘孫建香一邊麻利地打包煎餅,一邊笑著介紹:“自從《生萬物》熱播,來這兒買煎餅的游客就沒斷過,現在周末一天就能卷300多張煎餅。”除了“紅嫂煎餅鋪”,當地越來越多的餐飲、住宿項目等成為村民致富新渠道。
紅嫂家鄉旅游區總經理袁豐坤介紹,隨著影視劇熱播,現在景區單日游客量突破5000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5倍。
熱度延續足夠久
影視旅游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從“短期引流”到“長期生態”的轉型挑戰。各地在實踐中逐步認識到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并積極規劃長遠路徑。
場景單一與配套不足是最大瓶頸。“配套設施亟待完善,今年‘五一’假日期間高品質住宿和特色餐飲供給不足,導致過夜游客占比低,制約了消費潛力釋放。”劉洋直言不諱。
這一困境在初具規模的影視旅游目的地中頗具代表性。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首席專家賴華東也指出,浙江影視游雖已初具影響力,但“影視+旅游”融合沉浸式體驗場景與產品創新仍有提升空間,爆款項目有待開發。
各地也在探索發展路徑。山東沂南縣文旅局黨組書記、局長金靜提出,影視旅游短期靠營銷和線路快速引流,中期靠文化內涵和沉浸式體驗留住人心,長期則需要持續完善產業生態,通過可持續發展規劃來實現真正的“一部劇帶火一座城”。
寧夏則從供給端進行系統性布局。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指出,寧夏缺乏有高影響力和強帶動力的鏈主企業,文旅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有待完善。他建議重點培育若干“產城一體、景城一體”的旅游目的地。
政策支持為影視旅游轉型提供堅實保障。山東出臺《關于進一步擴大文化和旅游消費的工作方案》,推出20項具體措施,從新產品、新場景、新模式、新能級4個維度豐富產品供給。
寧夏回族自治區旅游發展大會明確提出,要優化供給,發展八大業態,升級“塞上江南·神奇寧夏”品牌形象,引育更多龍頭文旅企業。
賴華東建議,一方面要堅持影視創作精品化,打造兼具流量爆發力與文化生命力的浙產影視精品;另一方面要堅持消費年輕化,通過“影視基地+文旅”“文旅景區+影視”雙途徑,推出一批參與式、沉浸式影視游體驗場景與產品,讓游客從旁觀者變身“劇中人”,從而拓寬市場。
(原載2025年11月9日《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