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10年的新能源車免征購置稅政策將在今年底結束,2026年1月1日起,新能源車購置稅將實行減半征收。
2014年,為促進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國家出臺政策,從2014年9月1日起,購買新能源車免交購置稅。時間來到2023年,隨著國內新能源車占比越來越高,相關部門對新能源車購置稅政策作出了相應調整:對購置日期在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間的新能源汽車減免車輛購置稅,其中,每輛新能源乘用車免稅額不超過3萬元;對購置日期在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間的新能源汽車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每輛新能源乘用車減稅額不超過1.5萬元。
面對這一確定性政策變化,在2025年最后兩個月的銷售周期,一場由汽車品牌發起的“補貼保衛戰”已在全國范圍打響。多家品牌決定“自掏腰包”,推出了各種“跨年購置稅兜底方案”,旨在穩定消費者信心,為年末的銷量沖刺注入一劑強心針。
新政解讀
紅利退坡后購車成本攀升
可以算一筆賬:在現行的購置稅免征政策下,以一輛售價30萬元的新能源車為例,若按燃油車10%的稅率,本應繳納約2.65萬元購置稅;而2026年新政按5%稅率征收,則需繳納約1.33萬元。屆時,購車成本的明顯增加,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尤其是那些還處于觀望狀態的持幣待購消費者。
“我的購車預算是20萬元,這意味著如果等到明年買車要多支出約1萬元的購置稅,反正都要買,趕在年底前下單更劃算。”一位最近正在選購新車的消費者向記者表示。
兜底購置稅穩訂單
這樣的情況也讓車企迅速行動起來。面對迫在眉睫的政策轉換窗口和競爭白熱化的新能源市場,“任何可能阻礙消費者下單的因素都必須被提前掃除”。因此,“兜底購置稅”成為了汽車行業第四季度最炙手可熱的營銷策略。
據了解,由于當前新能源市場熱門車型多采用訂單式生產,部分車型交付周期長達數周甚至數月,10月以后下單的消費者可能面臨“今年鎖單、明年開票”的尷尬,從而錯失“最后的全額免稅機會”。
“只要能在11月30日24:00之前完成大定并鎖單成功的用戶,若因生產、運輸非用戶原因,導致開票時間延后到2026年1月1日后的,我們都可以給到購置稅費用兜底的服務,單車最高補貼金額不超過1.5萬元。”一位奇瑞汽車的銷售表示。
事實上,截至目前已經有包括深藍汽車、小米汽車、智己汽車在內的多家車企推出了類似的購置稅補貼兜底方案。這些方案普遍約定,消費者在11月底前完成鎖單,若因車企生產、運輸環節等原因導致車輛延遲至2026年交付開票,車企將以尾款減免或現金補貼的形式為用戶全額承擔購置稅差額,單輛車最高補貼金額可達1.5萬元。
市場現狀
“補貼戰”背后硝煙彌漫
正值年底的銷量沖刺階段,車企們“自掏腰包”補貼購置稅的舉措,遠不止是一場價格促銷戰,背后折射出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深層邏輯。
當前,國內汽車市場已完全進入“存量博弈”時代,“價格戰”“技術戰”“配置戰”此起彼伏。在這樣一個“卷”到極致的環境中,任何一家車企都不愿在關鍵節點上掉隊。當競爭對手紛紛推出兜底政策時,跟進幾乎成為了唯一選擇。
另外, 新能源車的生產和交付都存在一定周期,尤其是在年末的銷售旺季。通過購置稅兜底政策,車企可以提前鎖定大量訂單,這不僅為年末沖擊銷量目標提供了保障,也讓工廠能夠更精準地排產,平滑因政策切換可能帶來的生產和交付波動,確保供應鏈的穩定運行,迎接新一輪銷售周期的到來。
專家建議
根據自身情況選擇購車時機
那么,對于即將結束的新能源車購置稅全免政策以及車企推出的各種兜底舉措,消費者應該何去何從?記者采訪了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新能源汽車分會秘書長章弘。
章弘表示,急需用車或預算有限的消費者,建議在2025年年底前購車,享受全額免稅政策,降低購車成本。而從車型技術升級的角度來看,2026年起,新能源車需滿足更嚴格的能耗、續航等技術要求,如插電混動車型純電續航需不低于100公里。因此,如果消費者更看重技術升級帶來的長續航、低能耗等優勢,可等待2026年新車上市,不過需承擔更高的購置稅。
記者手記:
縱觀這場由車企掀起的購置稅“補貼保衛戰”,一方面顯示了政策杠桿對市場的巨大影響力,另一方面更凸顯了車企在面對政策和市場變化時的快速應變能力和強烈的求生欲。
當然,對于消費者而言,車企兜底購置稅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在購車決策上擁有緩沖空間和實際的實惠。但是放眼整個行業,兜底購置稅遠不能一勞永逸,車企需要解決在“政策紅利”逐步退坡后,如何靠產品力、體系力來保持自己的市場地位和份額。同時,在給出大量補貼后,對車企的盈利水平也會是非常大的考驗。
總之,這場2025年車市收官的“補貼保衛戰”,或許也是明年更加激烈市場競爭的預演。
(來源:消費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