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沙沙
綿陽擁有李白文化、“兩彈一星”紅色文化、熊貓家園生態文化等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科研創新、文化傳承的核心陣地,正是推動這些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助力文旅融合走深走實的關鍵力量。為此,地方高校應自覺提高政治站位,立足學科優勢與人才資源,主動擔當新時代高校服務地方高質量發展的使命重任。
做文化傳承創新的“深耕者”
讓本土文化“活起來”
文化是文旅融合的靈魂,本土文化的活化傳承是“以文塑旅”的核心要義。因此,地方高校要借助深厚的學術積淀與學科優勢,成為綿陽本土文化挖掘、闡釋與創新的“深耕者”,助力解決部分文旅資源開發不足、內涵挖掘不深等問題。高校可依托馬克思主義理論、歷史學、文學等學科,構建“資源挖掘—理論闡釋—創新轉化”的完整鏈條。同時,加強與地方文旅部門、景區的協同聯動,通過編撰《綿陽本土文化資源圖譜》、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將抽象的文化內涵轉化為具象的文旅內容,比如將李白詩歌改編為沉浸式情景劇,把“兩彈一星”精神融入研學課程,讓本土文化從“文獻典籍”走向“游客體驗”,真正實現“活起來”,為“以文塑旅”筑牢文化根基。
做文旅人才培養的“供給者”
讓專業人才“強起來”
人才是文旅融合的第一資源,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需構建“理論素養+文化能力+實踐技能”三位一體的培養體系,成為文旅人才的核心“供給者”。高校可以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類、旅游管理類、文化產業管理類專業中增設《文旅融合理論與實踐》《綿陽本土文化解讀》等特色課程,讓學生既掌握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實踐論等理論工具,又深入了解綿陽文旅資源特質;通過“校地合作實習基地”“文旅項目實戰課程”等形式,組織學生參與景區規劃、文創開發、研學設計等實踐,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實操能力。
做文旅科技創新的“賦能者”
讓產業發展“新起來”
科技創新是文旅融合的核心驅動力,高校憑借在數字技術、人工智能、傳媒等領域的科研優勢,能夠成為文旅科技創新的“賦能者”,推動綿陽文旅產業的轉型發展,踐行“以旅彰文”的實踐路徑。高校可整合計算機、傳媒、藝術等學科資源,推動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形成創新合力。例如,在紅色文旅領域,利用VR/AR技術重構“兩彈攻關”場景,讓游客“沉浸式”感受紅色精神;在傳統文化領域,開發“數字李白”“元宇宙詩歌館”,通過技術手段打破時空限制,拓寬文化傳播邊界;在生態文旅領域,運用大數據分析游客需求,精準設計“熊貓生態研學”“鄉村民俗體驗”等個性化產品。高校應加強與文旅企業的協同攻關,通過共建“文旅科技創新實驗室”,針對綿陽文旅發展中的痛點,如景區智慧管理、文創產品數字化推廣等,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讓文化通過更創新的形式觸達游客,提升文旅產業的吸引力與競爭力。
做文旅品牌傳播的“推廣者”
讓綿陽文旅“響起來”
品牌是文旅融合的名片,做強文旅品牌矩陣,深化文旅名城建設,做強名人文旅名片是當前綿陽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目標。高校應憑借廣泛的學術網絡、媒體資源與人才優勢,成為綿陽文旅品牌的“推廣者”,提升綿陽文旅的知名度與美譽度,讓綿陽文旅真正“響起來”。高校可從“內容創作—渠道拓展—受眾互動”三個維度發力,即依托傳媒學科,創作反映綿陽文旅特色的內容產品,如拍攝“兩彈一星”精神紀錄片、制作李白文化短視頻,用生動的敘事講好綿陽文旅故事;利用高校官網、學術期刊、社交媒體等多元渠道,構建全方位傳播矩陣,打破地域限制;組織師生開展“文旅志愿服務”,通過“面對面”互動增強游客對綿陽文旅的認同。高校還可通過舉辦“綿陽文旅發展論壇”、參與全國文旅推介活動,匯聚專家智慧與行業資源,為綿陽文旅品牌定位與傳播策略提供智力支持。通過“內容+渠道+互動”的立體化傳播,讓綿陽文旅品牌走出四川、走向全國,吸引更多游客感受綿陽的文化魅力與旅游特色,為“文旅強市”匯聚更多人氣與活力。
(作者單位:綿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