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決勝‘十四五’ 續寫新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六場。發布會的主題是四川“十四五”時期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主要成就。
鄉村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引擎”,鄉村環境是鄉村振興的“底色”。這五年,四川鄉村全面振興的亮點有哪些?交出了怎樣的答卷?發布會上,一組組硬核數據、一個個生動案例,勾勒出四川鄉村五年來的蝶變與成長。

發布會現場
強引擎
鄉村產業更強
已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1個
去年全省糧食播面9608.8萬畝、總產726.8億斤、單產378.2公斤每畝,分別較“十三五”末增加139.3萬畝、21.4億斤、5.7公斤,均創歷史新高;全省生豬出欄穩定在6000萬頭以上,保持全國第一;菜、果、茶、漁產量,分別較“十三五”末增長17%、31%、32%、17%……
發布會上,四川用一組組“硬核”數據,呈現出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加快建設農業強省的成效。
“‘天府糧倉’建設成勢見效,鄉村全面振興的支撐更穩。”省委農辦主任、農業農村廳廳長蔣剛表示,四川開展“天府糧倉·百縣千片”建設,深化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四良融合”;“十四五”已新改建高標準農田1773.2萬畝,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60.1%、較“十三五”末增加21個百分點。
現代農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構成。依托得天獨厚的農業條件,四川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鄉村全面振興的引擎更強。蔣剛表示,四川大力實施“1+1+8”千億級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建圈強鏈,已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1個、產業集群10個,居全國前列;推進延鏈補鏈,去年全省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率達到69%、較“十三五”末提升9個百分點。
從細節中,更能感受到三產融合的蓬勃活力。
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李海蓉特別提到了成都西部片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的五年成果。在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方面,郫都區依托蔬菜種植基地和“郫縣豆瓣”品牌優勢,鏈條式發展復合調味品和休閑健康食品產業,規上工業年產值超百億元;彭州市打造林盤68個、“三生”融合場景60余處、鄉村民宿近60家,2024年57個村實現集體經濟年收入超100萬元。
大力發展產業的同時,四川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一方面,我們持續優化完善‘監測預警—精準幫扶—風險消除’閉環體系,實現對農村人口的全覆蓋動態監測。另一方面,通過一系列支持政策,推動脫貧群眾穩定增收和脫貧地區加快發展。”蔣剛舉例道,脫貧地區已建成星級現代農業園區93個,基本實現每縣1個園區,產業造血功能持續強化;構建“園區+龍頭企業+農戶”聯農帶農機制,“天府鄉村”消費幫扶累計銷售額達981億元。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脫貧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1年的14909元增長至去年的18359元,連續4年增速“跑”贏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增底色
農村環境更優
全省培育命名100個“省級百強中心鎮”
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過程中,老百姓過上了實實在在的好日子。在破解農村生活污水難題方面,發布會拿出數據說話—四川累計爭取中央農村環境整治資金10.3億元,省級財政每年拿出5億元,五年支持5200個行政村開展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建設;在省級生態環保領域貸款貼息補助政策出臺后,四川還發放了102個農村污水治理項目貸款貼息資金,共計3.78億元,撬動銀行貸款517億元。
農村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和長期性,決定了鄉村建設需注重源頭治理和全過程管控。四川還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能提升鄉村建設水平?
從重點領域改造來看,在生活垃圾處理方面,四川持續完善“戶分類、村收集、鎮運輸、縣處理”模式,農村生活垃圾收轉運處置體系行政村覆蓋率達99%以上,70%以上的行政村(涉農社區)配備了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設施。目前,全省共配備生活垃圾轉運站2200余個,具備壓縮能力的生活垃圾轉運車輛3300余臺,保潔運輸車輛3萬余臺,生活垃圾收集設施37萬余個,基本滿足農村區域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需求。
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四川修訂了《四川省農村住房建設管理辦法》,完善農房全過程管理制度設計,明確建設管理中的各方責任,加強施工關鍵環節質量把控。“四川還積極加強過程管控,新建農房的地基基礎、結構形式、墻體厚度、建筑構造等均適應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建筑施工條件。”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一級巡視員張澤民說,四川已在16個縣探索實施新建農房“以獎代補”等激勵措施,引導群眾主動規范建房。
從整體優化城鄉格局成效來看,張澤民說,“十四五”期間,四川共培育命名100個“省級百強中心鎮”。這些城鎮通過引導人口、資源和要素集聚,已命名鎮鎮區常住人口總量增加18.3萬人。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建成區的面積高于全省鎮均水平1.08平方公里,鎮域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
既要改善“硬”條件,也要提升“軟”實力,讓鄉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對此,四川出臺了《四川省傳統村落保護條例》《關于加強古鎮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導成都市、甘孜州、宜賓市等地完成地方性保護立法;還編制完成《四川省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體系規劃》,構建“一核一環三帶五區”保護利用空間和“十六片五十四群”保護利用框架。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