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贛超”迎來開賽100天里程碑。從首輪場均13392人的上座率超越中甲聯賽,到1/4決賽南昌VS贛州創下50168人單場觀賽紀錄,再到決賽前已有超115萬人次到場觀賽——這場貫穿110天、涵蓋66場賽事的全民盛會,以不斷刷新的數據展現著體育強國的蓬勃力量,用足球熱情點燃了盛夏和金秋。
“贛超”的火熱,是群眾體育蓬勃發展的又一次生動彰顯。近年來,“村BA”“蘇超”等頻頻出圈,線下形成“人從眾”的壯觀景象,線上更是“熱梗頻出”。這看似是偶然的流量爆發,背后卻體現了草根體育與地域文化的深度綁定、與大眾情感的同頻共振。例如,在貴州黔東南的“村BA”的賽場上,大家用當地語言解說比賽、拿鍋碗瓢盆“應援”,觀眾投籃命中便能獲得豬腿、貓坡西瓜等獎品……這些都和當地幾十年來“新吃節”的民俗一脈相承,是鄉土文化以體育為載體的鮮活表達,也詮釋了大眾對體育活動最本真的向往。
“贛超”因紅色文化而變得別樣精彩。猶記得8月底贛州主場對陣吉安時,看臺上的點點燈光聚成星河,映照著球場上踏光而行的舞者,球場回蕩起4萬球迷齊唱《十送紅軍》的歌聲;“日著草鞋干革命,夜打燈籠訪貧農”,《蘇區干部好作風》將情景舞蹈與紅歌串聯,打造“沉浸式助威”效果;音舞詩《風景這邊獨好》中,80名表演者手持1500平方米的紅色巨幅圖像展現《清平樂·會昌》的豪邁……當紅色文化資源與群眾體育賽事有機融合,蘇區兒女“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慷慨壯志、永不褪色的理想信念便激蕩在每位觀眾的心中。
新大眾體育興起,帶動了文旅火、消費旺。當前,“體育+城市”“體育+文旅”等創新模式多點開花,為打造地方名片、拉動經濟增長注入了全新活力。據統計,2024年,中國旅游業總收入達5.75萬億元,體育產業總規模為3.89萬億元。體育旅游產業則以1.79萬億元的市場規模,創造出產業新空間和消費新動能。例如,今年的無錫馬拉松吸引42.6萬觀眾與跑者齊聚,直接創造了5.05億元的產業效益,同比增長78.2%。在這場體育賽事的帶動下,酒店客房被一搶而空、餐廳翻臺率飆升至平日三倍,來自南京、蘇州、上海等周邊城市的車輛如潮水般涌入,將無錫的街道變成了一幅流動的經濟畫卷。這種以體育賽事為核心的經濟形態,不僅吸引人們“為一場球,赴一座城”,更有效帶動了餐飲住宿、交通出行、文創零售、場館運營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在產業鏈延伸、城市升級、文化傳播等維度釋放乘數效應。
新大眾體育活動不僅是競技的舞臺,更是連接民心的“紐帶”。在“贛超”賽事期間,各賽事承辦地官方新媒體平臺紛紛寫下“城市書信”,互展城市風華、共話情誼綿長、推介文旅資源,引發球迷跨城交流熱潮。一些地方的體育中心、比賽場館則在賽后被改造為“市民健身綜合體”,可對市民開放,用以足球培訓、散客踢球等,場館附屬空間還可以舉辦社區運動會,成為“15分鐘健身圈”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僅如此,群眾體育的蓬勃發展,還對廣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產生了積極影響。例如在四川,“川超”就成為“可移動的紅色課堂”,老師們將“四渡赤水”的崢嶸歲月與比賽場景相結合,開展即時思政教育,讓孩子們學會尊重與友誼、責任與擔當,讓革命精神在運動中傳承。
“贛超”等新大眾體育活動的成功啟示著我們,群眾體育賽事的生命力,正源于本土文化的滋養、大眾情感的呼應。當紅色旋律在綠茵場回蕩,當草根球員為集體榮譽拼搏,賽事就能成為激活地域資源、凝聚城市精神的新載體,點燃體育強國建設的新引擎。(王禹欣)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