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明確提出:要發展7條特色產業新賽道,其中包括“激光及太赫茲技術應用”。
對此,綿陽正以激光技術為核心,推動與太赫茲等技術的融合發展。這背后,有何發展“密碼”?一個關鍵詞解鎖答案:建圈強鏈。
10月20日,在綿陽科技城光子技術研究院的實驗室里,研究人員正在各自的實驗室內,分別進行著輻射光致發光劑量計研發、傅里葉變換光譜儀產業化等項目的研究工作。
這所由游仙區政府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變研究中心共同成立的綿陽科技城光子技術研究院,旨在打造高能級激光科技創新平臺,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

當前,該院正聚焦“先進激光技術、微納智能制造、高精度科學儀器”三大核心領域,發揮其熟悉院所、懂技術的優勢,推動一批創新成果轉化,目前已實現6個項目同時孵化,其中2個項目擬于年底完成轉化,成立項目公司。
“強激光的一些技術可以‘向下兼容’,能夠拓展出許多新的應用場景。”綿陽科技城光子技術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綿陽在大力推進以激光技術為代表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同時,與中物院合作共建高功率光纖激光技術聯合創新中心、光子技術研究院等激光產業協同創新平臺,打造了集“激光研發、激光材料、激光器件、激光裝備、激光應用”全產業鏈為一體的激光產業園基地——中國(綿陽)科技城激光技術應用產業園。
目前,激光產業園已簽約項目40個,今年新簽約項目13個,產業鏈營收增速居全市前列,激光技術應用及太赫茲產業這條“新賽道”也正在此“加速起勢”。

以2023年入駐于激光產業園的四川華昌聚變智能電氣有限公司為例,這家致力于脈沖功率技術研究及其應用的“小巨人、高精尖”研發科創型企業,通過自身的不斷創新與發展,如今,在脈沖功率技術領域擁有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核心器件全部自主可控。
“我們自主研發的脈沖功率設備,國產化率達到了97%,替代了進口,技術達到了國內第一、國際領先水平。”華中華昌董事長張敏表示,“今年公司總產值預計將達6億元,力爭今年年底完成8億元。我們也在計劃擴建擴產,引入新的項目、持續投入新的板塊,為綿陽的經濟建設添磚加瓦。”

這只是綿陽激光技術應用及太赫茲產業加速成勢的縮影之一。在這背后,是一系列的重點鏈屬企業正通過與院所的不斷深化協作配套實現壯大發展。
“今年以來,游仙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587’重點產業建圈強鏈決策部署,依托于‘緊鄰院所’的優勢,把激光及太赫茲技術應用產業發展作為光子科創城建設主攻方向,高效運行‘六個一’工作機制,舉全區之力集中攻堅,全面完成產業園一期建設,建成高品質廠房77萬平方米,光子科創城承載空間進一步拓展。”游仙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陳婧超表示,“此外,我們新簽約產業項目13個,其中,中惠聯創特種光纖器等4個項目實現了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當年投產。”

“追光”的故事不止于此
綿陽正持續圍繞建成
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光子科創城”
全力推動激光技術應用
及太赫茲產業建圈強鏈
(記者:周鈺,李媛媛,胥江)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