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來,時光荏苒。一支支綿陽幫扶隊伍扎根雪域高原,他們傾其智、勞其力、盡其責、解其囊,交上了一份對口援紅工作的優秀答卷。
尤其是在“十四五”規劃的引領下,綿陽與紅原更是攜手并進,通過一系列精準有力的幫扶措施,共同譜寫了一篇以牦牛產業為核心的高質量發展“牛文章”,不僅推動了當地畜牧業的轉型升級與綠色發展,更為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

資金與項目雙輪驅動夯實畜牧業新基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每到陽光明媚的夏季,在紅原縣公路兩邊,悠然吃草的牦牛和藏綿羊隨處可見,令人心曠神怡。作為阿壩州唯一純畜牧業縣的紅原縣,如今正借助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政策的東風,從生態保護和畜牧業高質量發展下功夫,打破產業制約瓶頸,突破發展綠色經濟,將牦牛產業蛻變為牧民增收致富的“黃金產業”。這背后,離不開綿陽的一份努力。

自2012年以來,綿陽市累計投入援建資金9476萬元,占綿陽援建資金總額的21%,精心實施了22個畜牧業幫扶項目。這些項目重點聚焦于暖棚建設、牧道改善以及畜牧業設施設備的升級,為紅原縣畜牧業的穩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特別是在“十四五”規劃實施的關鍵時期,綿陽市進一步加大了投入力度,2023年至2025年投入了4266萬元,專項用于推進省五星級園區建設和現代畜牧業的轉型升級。


走進位于紅原縣邛溪鎮的牦牛現代農業園區,天高云淡,成群的牦牛正在園區現代化的圈舍中悠閑吃草。據了解,該園區集智能化養殖、科研創新、加工物流等多功能于一體,年產值已突破21.86億元大關,展現了強大的經濟帶動效應。綿陽暖棚項目的成功實施,更是有效解決了牦牛過冬掉膘的難題,通過科學的補飼和獸防措施,牦牛過冬死亡率被控制在3%以下,這一暖心工程深受牧民們的歡迎與贊譽。
產業與品牌雙向升級打造綠色經濟新圖景
綿陽與紅原的結對幫扶,不僅僅停留在資金與項目的支持上,更著眼于全產業鏈的升級與綠色品牌的建設。在前端,兩地共同推廣標準化、規模化的養殖模式,旨在提高養殖效率,確保牦牛品質;中端則積極引入加工企業,建設冷鏈物流中心,進一步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后端則充分利用綿陽的市場優勢,成功打造了紅原YAK直營店,有效拓寬了銷售渠道,讓紅原的牦牛產品走向了更廣闊的市場。

“以前四處找銷路,生怕牛奶壞掉,現在再也不用擔心了。”這是牧民們最真實的感受。紅原牦牛奶年產量近4萬噸,但市場轉化率不足三分之一,為了解決這一痛點,在綿陽的協助下,雪寶乳業在紅原成立公司收購鮮奶,經冷鏈物流運至綿陽加工生產,再通過電商平臺銷售,有效增強了當地牦牛奶產品的競爭力和銷路。

在全產業鏈的升級過程中,綿陽還注重科技的創新與應用。紅原縣與綿紅指揮部積極對接鐵騎力士公司與四川川數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在紅原縣壤口村實施了牦牛冬季保重保供科研項目。該項目以科技為引領,成功打造了牦牛越冬標準化養殖示范體系,不僅提高了牦牛的越冬性能,還顯著提升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現存欄的343頭牦牛中,冬季最高單月單頭增重達到了79斤,全欄平均月增重也有27.7斤,項目牛群的經濟價值提升了超過200%,為牧區經濟的增效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樣板。
牧旅與生態雙重平衡實現持續發展新篇章
在推動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綿陽還助力紅原探索了牧旅融合的新路徑。通過精心設計的“萬人上紅原”文旅線路,深入挖掘整合紅原文旅資源,實施價值引領、骨干培訓、講解完善、展陳提升、特色資源開發、試點示范六大行動。將紅原的非遺馬術、紅色草地、民族文化、綠色工業與文旅深度融合,構建市場認可的文旅產品體系,實現“跟著音樂去旅行,騎著駿馬游草原”文旅IP變現增值,助力紅原大草原雅克音樂季提質增效,推動紅原縣馬背經濟高質量發展。

同時,綿陽與紅原共同優化了游客的“吃住游購”體驗,從觀景點的選擇到打卡拍照的角度,從特色藏餐的口味到騎馬的安全保護,每一處細節都體現了對游客體驗的極致追求。

在追求牧旅融合的過程中,綿陽與紅原也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與草畜平衡的實現。通過實施天然草原保護修復示范基地建設、高產穩產優質飼草生產基地建設等項目,紅原縣的草原植被蓋度達到了86.3%,天然草場鮮草產量也提升至397.76kg/畝。同時,草畜平衡得到了有效改善,由原來的25畝以上草場養1頭牦牛提高到了15-20畝草場養1頭牦牛,超載率被嚴格控制在5%以內。這些措施不僅保護了生態環境,還促進了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全面交流、廣泛合作、深度交融的美好畫面
在綿陽與紅原的每一個角落里呈現
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長
兩地人民的深情厚誼續寫著新的動人故事
記者:鄧勇,唐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