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品鋪子“花生上樹”廣告引發廣泛爭議、直播間里出現“樟樹港辣椒種子”產品能長一人高的夸張展示……最近,不少AI生成內容因違背常識,屢屢翻車。在算法輕易篡改常識的當下,我們與真實世界的連接可能正在被技術阻隔,重新審視并建立與現實世界的直接聯系,已變得尤為緊迫。
自AI技術深入各行各業以來,類似的“常識造假”案例已屢見不鮮。從對歷史人物經歷的張冠李戴,到編造虛假科研成果,再到“花生上樹”的奇葩內容,AI正以強大的生成能力,污染著我們的常識體系,造成多方面不利影響。
短期看來,AI違背常識造假,已經造成切實的商業損失和信任危機。“花生上樹”廣告發布后,立即引發網友群嘲,企業形象受損。品牌過度依賴AI而忽視基本的事實核查,其專業性和可靠性必然受到質疑。若這類事件頻發,信任危機更可能蔓延至整個行業,甚至影響AI技術本身的可信度。
長期而言,其對人類現實感知力的傷害更為隱蔽且深遠。如今,人們獲取信息越來越依賴網絡,尤其是鮮有機會走進田間地頭的青少年群體,真實體驗越來越少,與現實世界的連接越來越弱。這不僅會導致日常的現實感知能力退化,甚至讓人逐漸失去辨別真偽的動力:既然AI能提供看似合理的答案,為什么還要在現實中反復求證?
未來,人機共生是大勢所趨。在降低運營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方面,AI確有優勢。比如生成一條AI廣告可能只需數秒,而傳統廣告的制作往往需要幾天甚至數月,且價格不菲。AI可以增強人類能力,但不能替代人類感知和思考。希望隨著算法迭代,這類常識性錯誤越來越少。
在AI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珍視實踐和生活經驗對“AI生成”的檢驗作用。唯有保持對真實世界的敬畏與連接,我們才能真正實現“人與技術和諧共生”,創造既有高科技又充滿人文關懷的未來。(評論員程思琪)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