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AI工具生成虛假的商品瑕疵圖片要求“僅退款”。最近不少電商平臺商家反映,有消費者利用AI生成以假亂真的商品破損圖要求商家退款,平臺一旦依據“偽證”完成退款,商家申訴無門……類似事件引發人們對利用AI造假破壞市場環境、沖擊社會誠信體系的擔憂。
無論對消費者還是商家,通過AI技術獲取不當利益,本質是一種短視的信用透支。消費者騙得一筆退款,卻可能在平臺留下失信記錄;商家騙來一筆訂單,卻永遠失去了品牌的信譽口碑。
商業造假的危害遠不止于個案的經濟損失。它催生出一條猜疑鏈:商家無法分辨誠實消費者,不得不增加防偽成本,如錄制商品封裝過程等;消費者難以甄別商家宣傳的真偽,購物決策變得猶豫;平臺則陷入對交易雙方行為的審核困境。最終,所有增加的成本和喪失的信任,終將由全社會共同承擔。
面對這場因技術被錯用而帶來的“貓鼠游戲”,僅憑單一主體的“防御”往往力不從心。平臺的審核規則常被AI造假利用;監管部門信賴的圖片、視頻等,其真實性也在AI技術盛行的當下變得難以鑒別。
這說明,我們原有的監管模式和手段在AI時代顯現出一定的不適應。有必要轉向注重技術賦能、全鏈條治理和多方協同的新范式,通過“以技治技”提升對AI造假的識別能力,完善法律法規為監管提供依據,并推動形成社會共治格局,有效應對AI造假對營商環境的沖擊。
每一位市場參與者都應恪守誠信底線,對敏感信息保持懷疑態度,多渠道核實。公眾媒介素養和批判性思維的提升,也是抵御AI造假的廣泛防線。
技術本身是中立的,但技術的應用常被賦予價值導向。利用AI“薅羊毛”,看似給自己薅來了利益,實則薅的是社會誠信體系的根基。唯有通過技術、規則、監管與公眾意識的合力,才能構建起與AI時代相適應的治理體系,守護好營商環境乃至整個社會賴以生存的信任根基。(評論員程思琪)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