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紅 肖翰
近期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促進民間投資發展的措施,明確提出要“拓寬民間投資空間,支持民間資本加大新質生產力、新興服務業、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投資”。新興服務業是以創新為驅動、以技術為支撐的知識密集型現代服務業態,主要涵蓋軟件服務、信息服務、科技推廣、檢驗檢測等領域,具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長性等特征。當前,我國經濟增長動力正從傳統模式向創新驅動加速轉換,新興服務業正成為孕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載體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會議強調要通過“擴大準入、打通堵點、強化保障”三大舉措,切實增強民營企業投資意愿和能力,在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的關鍵階段,推動民間資本更多進入新興服務業,既能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新動能,又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高品質服務需求。
當前,我國新興服務業已成為民間投資的熱點領域,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2025年前8個月,高技術服務業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民間投資同比增長26.7%,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民間投資增長17.6%,遠超傳統服務業增速;第五次經濟普查顯示,各大新興服務業的營收實現快速增長。通過加快推進服務業制度型開放、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并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將進一步激發新興服務業領域的民間投資活力。
擴大準入,為民間資本進入新興服務業破除制度壁壘。市場準入的寬度直接決定了民間資本的投資空間。進一步打破“玻璃門”“彈簧門”,讓民營企業看到清晰的投資機會,才能有效激發其投資熱情。一方面,我國持續推進新興服務業制度型開放。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相繼推出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政策,民營經濟進入新興服務業程度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在加大取消準入限制措施的同時,還需健全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協調機制。2025年江蘇省由民企投資的省級重大項目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就受到政府重點支持。下一步,應在量子計算服務、元宇宙應用、生成式AI等前沿現代服務業領域,率先推出更多“鼓勵類”投資目錄,并建立健全民營企業參與新興服務業標準制定的常態化機制。
打通堵點,暢通新興服務業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通道。投資落地后的運營效率,取決于市場循環是否暢通。數據要素流通、知識產權保護、專業人才培養等等,都是需要關注的重點方面。例如,近年來,成都通過“蓉漂人才計劃”、人才安居工程、青年人才驛站等系統性政策,構建了“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進一步強化了人才吸引力。只有當數據、知識、人才等關鍵要素自由流動時,新興服務業民間投資才能實現高效運轉和可持續回報。
投資信心源于穩定的政策預期和有效的風險分擔機制。對于技術迭代快、市場不確定性高的新興服務業項目而言,尤其需要強有力的制度保障來化解“敢不敢投”的后顧之憂。一方面,完善風險共擔機制,設立由政府引導、多主體參與的產業引導基金,為重點領域的初創企業提供長期資本支持,更有利于培育突破性技術創新。深圳等地探索的“寬容失敗”科技風險共擔機制,有效降低了信息技術服務領域創業者的試錯成本。
另一方面,優化政務服務環境,以更高水平政務服務給予新興服務業民間投資項目支持。例如,上海臨港新片區對生物醫藥研發服務企業實施“白名單”制度,簡化審批流程,加速縮短項目落地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出臺,更是在法律層面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在推動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積極發揮作用,禁止設置針對民營企業的歧視性審批條件,明確民營企業的知識產權、經營自主權受法律保護,為民營科技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新興服務業是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的關鍵節點,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要以更堅定的決心破除壁壘,以更務實的舉措打通梗阻,以更有力的保障凝聚合力,讓民營企業在新興服務業領域大顯身手,推動我國新興服務業迎來跨越式發展。
(原載2025年10月9日《光明日報》)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