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發生種業太平鎮育種基地

工作人員在水稻制種基地除雜
連日來,江油雜交水稻制種進入收獲期。田間剛收獲的稻子經烘干、精選、稱重、打包、標記等多道工序處理后,被安全倉儲入庫,即將作為優質種子發往全國各地。近年來,江油市大力推進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建設,以創新為引擎、科技為支撐,深化政企協同與鎮村聯動,成功與中國種子集團簽訂《共建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合作協議》,推動當地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穩步發展。目前,江油全市水稻制種面積常年穩定在2.5萬畝,集聚各類制種相關企業17家,水稻制種產業發展態勢持續向好。
□ 范靈知 文帝 /文
江油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科技賦能育良種
近日,位于江油市太平鎮龐家場村四組的四川發生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百畝育種基地里,上萬份親本茁壯生長,青綠色、青黃色的稻穗隨風搖曳,工作人員在田間查看長勢、討論品相,待成熟后將開展測產、取樣、選種工作。
“我們培育的宜香優太白詩香是2級優質米,且抗性好、適應性廣,推廣價值高,預計2026年面向全國推廣。”該公司研發室主任劉波介紹。作為集“育、繁、推”一體化的本土種業企業,四川發生種業除太平鎮育種基地外,在南繁基地還有一處10畝左右的育種基地。多年來,公司主攻水稻育種基礎性研究,累計通過審定水稻新品種30余個,每到秋收時節,便有專家和種子公司前來考察品種、簽訂合作協議。
除育種之外,該公司還積極開展水稻制種生產,探索全程機械化試驗示范,因地制宜推廣適合丘陵地區的輕簡化制種技術,有效減輕勞動強度、提升制種效率。去年,公司與江油工投集團全資子公司——江油創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以“平臺公司+制種企業”的模式發展雜交水稻制種,現已在永勝鎮、小溪壩鎮等鄉鎮建成基地3000余畝。
“水稻制種種植與普通水稻不同,需經過育種、移栽、趕花、去雜、割父本、收割、烘干、清選、包裝等多道工序,我們負責生產全過程。”四川發生種業負責人李曉元說。據了解,該公司主研的“雜交水稻制種高產技術研究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雜交水稻種子噴施“九二〇”不剝苞增產新技術獲農業農村部技改進步獎一等獎,先進技術為生產優質種子奠定了堅實基礎。
“公司年產160萬公斤優質種子,主要為川種種業、禾嘉種業等企業提供生產服務,種子銷往長江流域及尼泊爾、印度尼西亞等地。”江油創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高君介紹,公司專注雜交水稻制種生產,通過“平臺公司+制種企業、種植大戶”的模式發展產業,制種面積約8000余畝,憑借優良品質,種子不僅走出江油,更走向了國際市場。
產業升級拓渠道
近日,小溪壩鎮陰平村雜交水稻制種基地里,父本和母本按比例整齊排列,割去父本的稻田間隙分明,未割父本的稻田中,高出的稻穗格外顯眼,工作人員正彎著腰在田間除雜。“年齡大了在外不好找工作,在水稻制種基地趕粉一天130元,除雜一天100元,離家近還能增收,很開心。”在基地務工的農戶岳容蘭說。
水稻制種過程繁雜,雖基本實現機械化,但仍需大量人工,平均每畝約需1000元人工成本,這也為周邊群眾提供了務工機會。此外,種植雜交水稻制種的經濟效益也高于普通水稻。
“普通水稻畝產值約1500元,水稻制種是訂單式生產,畝產值約3500元,雖然工序多、成本高,但整體收益更高。”種植大戶楊克在方水、雙河、永勝等鄉鎮種植普通水稻1500畝、水稻制種2500畝,對兩種種植模式的收益有著直觀感受。據介紹,雜交水稻制種較普通水稻每畝利潤高出800元以上,已成為促進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作為四川最早發展雜交水稻制種的地區之一,是我國雜交水稻制種優勢區域,制種經驗和技術基礎深厚。目前,江油全市制種面積逐年增長,覆蓋永勝鎮、重華鎮、小溪壩鎮等11個鄉鎮。今年,江油發展雜交水稻制種3.07萬畝,實現產值1.07億元,為基地及周邊農民增收1560余萬元。
大力發展水稻制種產業,既是保障“米袋子”充盈的關鍵,也是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為此,江油持續推動雜交水稻制種提質擴面。目前,江油市工投公司實施的糧油制種基地建設項目和農投公司實施的水稻制種種業提升項目均已開工,建成后將新增3個雜交水稻制種千畝示范片和1個萬畝示范區,以及2個現代化智能烘干中心、1個育秧中心,屆時,江油雜交水稻制種面積將進一步擴大。
“下一步,我們將依托現有制種企業和國有平臺公司,圍繞雜交水稻制種核心基地完善合作模式和利益鏈接機制,通過夯實種業基地、鼓勵本地企業開展品種選育、壯大制種隊伍等措施,持續推動雜交水稻制種提質擴面,積極爭取第三輪制種大縣認定。”江油市種子植保站站長馮波表示。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