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兜底保障”到“品質頤養”——
游仙多維發力 點亮銀齡幸福生活
日前,全國敬老愛老助老活動評選委員會(民政部)公布全國“敬老文明號”擬表彰名單,游仙區養老服務指導中心榜上有名。這一榮譽,正是游仙區在夯實農村敬老院兜底保障作用的基礎上,不斷拓展養老服務領域、提升服務質量的生動縮影。
養老問題,一頭連著千萬家庭的民生福祉,一頭系著社會發展的和諧穩定。近年來,游仙區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高齡化、空巢化問題日益凸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農村地區對養老服務的需求愈發多層次、多樣化,農村養老機構在養老服務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也愈發關鍵。
為破解養老服務發展難題,游仙區主動作為,通過整合資源、理順管理機制、發展院辦經濟、提升服務能力等一系列改革舉措,構建起“1+8+14”農村養老服務網絡,創新“三位一體”院辦經濟模式,成功破解了農村公辦養老機構“利用率低、管理不暢、保障不足、水平不高” 的發展瓶頸,為農村養老服務事業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

老人們在幸福餐廳用餐
織密養老保障網絡 筑牢“老有所養”民生底線
老齡事業不僅關乎國計民生,更考驗著區域治理的精細化水平。為破解養老服務發展難題,游仙區從優化布局、整合資源入手,率先邁出改革步伐。
在規劃層面,編制多項養老服務專項規劃,明確未來發展目標,為養老服務機構、設施的標準化建設與科學布局提供指導。在此基礎上,整合全區養老資源,設立1個街道養老服務中心、8個區域養老服務中心、14個養老服務分中心,初步構建起“1+8+14”農村養老服務網絡。針對部分農村敬老院利用率低的問題,因地制宜推進4個“公建民營”養老機構改革,既讓閑置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又增強了機構對周邊區域的服務輻射能力,最大化發揮行政資源效能。
“為提升養老服務專業性、解決機構運行不暢問題,游仙區早在2021年就開始謀劃公辦養老機構縣級直管改革。”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區委編辦明確將全區農村公辦養老機構劃歸民政局下屬事業單位,實現“人、財、物、事”由區民政局直接管理,徹底改變了以往鎮(街道)屬地管理為主、區級指導有限的局面,截至2022年,全區公辦養老機構已全面實現縣級直管。
新的高位協調機制下,區級養老服務指導中心應運而生,從體制層面統籌指導養老機構管理與發展;14個養老服務分中心同頻共振、協同發力,形成上下貫通、全域聯動的工作格局,讓養老服務保障更高效、更精準。
機制創新的關鍵在“牽引”,核心在 “落地”。游仙區一方面強化財政托底保障,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持續提升農村公辦養老機構的規范化、標準化、適老化水平;另一方面,創新打造“三位一體”內生發展模式——以魏城鎮魏城養老服務分中心為試點,率先探索“種植+養殖+社會代養”模式,實現機構自我創收。同時,出臺相關文件規范社會代養定價,并明確將院辦經濟收益的一定比例用于獎勵管理團隊和工作人員,有效激發了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
一系列舉措不僅為養老機構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更滿足了老年人發揮余熱、實現自我價值的心理需求,顯著提升了老年人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老年課堂樂在其中
提升養老服務水平 營造“老有頤養”社會環境
養老,既是家庭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共同使命。從硬件設施改造到服務模式升級,從政策保障完善到人文關懷深化,游仙區系統構建起“老有頤養”的社會環境,讓尊老、敬老、養老成為富樂大地上的溫暖底色。
加快養老服務設施建設與機構提檔升級,是為老年人晚年生活“保駕護航”的基礎。近日,在忠興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質量提升項目建設現場,記者看到,工人正在為老人活動區域的墻面鋪貼瓷磚;旁邊活動室內,舊設備、舊墻皮已全部清理拆除,為后續安裝新設施、布置溫馨環境騰出空間。
“截至目前,項目已完成工程量的70%。接下來,我們將在確保安全與質量的前提下,嚴格按照進度計劃推進,力爭早日將升級版、溫馨舒適的‘老年之家’交付使用。”游仙區忠興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陳建勛說。
忠興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的升級改造,是游仙區持續加大養老服務投入、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的一個縮影。當前,全區正積極推進公辦養老機構護理能力提升項目、區級失能半失能老年養護院項目、消防安全改造工程等,這些項目不僅能填補區域專業化照護的空白,還能進一步加強機構房屋安全管理,有效防范安全事故,保障院內老人與工作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
如何持續推進機構轉型升級與服務模式創新?游仙區給出了清晰答案:深化“三位一體”內生模式,拓展創收路徑——探索發展特色種養殖業,打造機構“綠色品牌”;在優先保障特困人員養老需求的前提下,大力拓展普惠性社會代養服務,最大限度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需求。
同時,進一步激發“三位一體”內生動力,提升管理效能,細化《激勵獎勵實施辦法》,探索更靈活的績效掛鉤方式,覆蓋更多崗位與貢獻類型;深化人才隊伍機制創新與能力建設,通過“定向培養”模式確保穩定的人才供給,構建有競爭力的薪酬激勵體系,改善養老護理員短缺現狀;通過評選“優秀護理員”、推廣宣傳視頻等舉措,提升養老護理職業的榮譽感與社會認可度;探索建立“院長后備人才庫”,培養本土化管理精英,逐步構建起一支綜合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養老人才隊伍。

文藝表演老有所樂
完善助餐服務體系 讓老年人樂享幸福“食”光
老齡事業攸關千家萬戶,事關民生福祉。近年來,游仙區積極探索適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可持續滿足老年群體基本需求的老年助餐模式,不斷完善老年人助餐服務體系,為家門口的幸福養老“加碼”。截至目前,先后建成為老綜合服務站9處,老年助餐服務成效顯著。
“只需步行5分鐘,在家門口就能吃到熱騰騰的新鮮飯菜。”“我們每天都來這兒吃飯,菜品特別合我們的口味……”正午時分,游仙區富樂街道五八社區老年幸福餐廳內人聲鼎沸、秩序井然,前來就餐的老人絡繹不絕。自助區里,10余種菜品熱氣騰騰,老人們自由挑選喜愛的食物,邊吃邊聊家常,氛圍溫馨和睦。
“我們社區退休職工較多,籌備老年食堂時,特意在選址和菜品設置上做了充分調研。希望通過老年食堂,為老人們提供健康可口的飯菜,讓他們感受到社區大家庭的溫暖與關愛。”五八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社區60歲以上老人有四五百人,占社區總人口的25% 以上,老年幸福食堂建成后,每天都有五六十位老人前來用餐。
在農村地區,游仙區同樣注重解決老年人“吃飯難”問題。在忠興鎮興合村,依托“幸福+”慈善基金鏈接愛心企業、社會組織等社會資源,自2023年起實施“幸福‘食’光”公益助餐試點項目,每月9日、19日、29日為轄區老人提供免費用餐服務,重點解決農村困境、孤殘老人的用餐難題。截至目前,已開展65期,覆蓋老人4550余人次。
“民以食為天”,對于老年人而言,吃得好、吃得健康尤為重要。面對人口老齡化挑戰,游仙區將老年助餐項目作為養老服務政策的重要抓手,持續推進服務升級。截至目前,全區已建成老年助餐點9個,在建項目3個,新建項目2個,計劃到2025年底,全面實現城區鎮街老年助餐點全覆蓋。
游仙區老年助餐服務穩步推進背后是一套科學完善的保障機制:在選址規劃上,統籌兼顧各類老年群體,根據轄區老年人口分布情況和15分鐘步行服務半徑需求,科學選址布局,堅持“普惠性”與“平衡性”相統一;在運營模式上,探索“政府+社工+慈善+集體經濟”“社區+社會組織+社會企業”“建設補貼+企業回購”等多元模式,確保老年助餐點可持續運營。
同時,游仙區還通過盤活閑置資產、與企業聯建、統籌合建等方式深挖資源,堅持“做加法”與“做乘法”相統一;引入科技力量,開通人臉識別功能、實現線上點餐,讓“智慧化”與“網格化”相結合,既最大限度為老人提供便利,又提升了用餐結算與補貼發放的效率。
當下,游仙區正以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為核心,持續創新養老服務機制、優化養老服務供給,努力實現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在富樂大地上繪就一幅更加溫暖的“銀齡幸福圖景”。(記者 周鈺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