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壩溝流域自然保護小區

自然教育研學活動

自然教育導賞員專業能力提升培訓

民宿管家培訓課堂

勞務協作讓村民生活更幸福
□ 記者 任露瀟 文/圖
日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焦點訪談》欄目將鏡頭對準平武縣木皮藏族鄉關壩村,深度報道其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民”的轉型奇跡,將這個藏在岷山深處的村落推向全國視野。
作為大熊貓國家公園入口社區的典范,關壩村的蛻變并非偶然——依托東西部協作資金注入與政策支持,木皮藏族鄉以自然教育研學為核心引擎,串聯生態保護、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正全力打造縣城經濟發展融合區的“補給站”,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鄉村振興之路。
木皮藏族鄉坐擁得天獨厚的生態稟賦,全鄉森林覆蓋率高達64%,境內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小河溝省級自然保護區更是珍稀物種的“天然庇護所”。但曾幾何時,這里也面臨“守著綠水青山難尋金山銀山”的困境。隨著東西部協作戰略的深入推進,平武縣2025年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及東西部協作資金專項劃撥120萬元,落地木皮藏族鄉自然教育能力提升建設項目,為這片土地帶來發展新機遇。
該項目以硬件升級為基礎,精準破解鄉村文旅發展的基礎設施瓶頸。在木皮藏族鄉場鎮,200米長、1.6米寬的彩色透水混凝土自然教育研學小徑蜿蜒延伸,成為串聯自然景觀與研學站點的“生態紐帶”;460米場鎮街道圍繞“木皮蜜蜂”特色元素完成整體改造,蜂蜜主題雕塑、科普彩繪遍布街巷,濃厚的自然教育氛圍撲面而來;關壩村基礎設施及配套全面提檔升級,熊貓谷道路新增300米錯車道并拓寬1.5米,徹底解決了研學團隊與游客的通行難題。“以前路窄,大巴車錯車都難,現在道路通暢了,上周一下子接待了3個研學團!”關壩村村民孟大姐的話語里滿是喜悅。
硬件升級的同時,東西部協作資金更推動木皮藏族鄉構建起“一核三線”的自然教育研學體系,讓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項目將原木皮小學改建為“岷山(平武)木皮自然教育研學大本營”,配套全日制研學餐廳、游客接待中心、多功能研學會議室及9D影視教學廳,以新建溫泉酒店為核心,輻射帶動三條特色線路——
關壩村主打森林巡護露營、水獺探尋等8個特色課程,培育12名自然科普研學導覽員,已開展20余次自然教育活動,培訓400余人次;
金豐村依托張玉波博士的科研成果,打造貓熊谷中蜂科普教育產業線,開發“神奇的蜜蜂”精品課程,搭建蜜蜂主題宣教平臺,讓游客在觀察蜂群、采收蜂蜜中了解生態循環;
小河村則結合赤落山、小河溝省級自然保護區資源,通過“站地合一”模式,將生態觀光與保護教育相結合,實現“看風景”與“學知識”的雙重體驗。
“以前孩子只在課本上見過水獺,現在跟著研學導師在河邊觀察、記錄,還學會了制作生態手賬,這種體驗太有意義了!”來自綿陽的家長李女士帶著孩子參加完關壩村的研學活動后,對課程贊不絕口。據統計,項目建成后預計每年接待研學旅行學生4000人次,年研學旅行收入可達80萬元,同時吸引2000人次游客前來觀光,帶動餐飲、住宿、購物等消費收入60萬元。
東西部協作的“外力”更激活了木皮藏族鄉產業融合的“內生動力”。全鄉圍繞自然教育研學,推動“自然教育+森林康養+白馬文化+精品民宿”多元業態融合,打造縣城旅游接待“補給站”與網紅打卡地。目前,全鄉已建成蜂蜜加工廠1個、養蜂專業合作社3個,開發出獲得“大熊貓國家公園原生態產品”認證的關壩蜂蜜,借助研學活動實現“產銷對接”;白熊谷鄉村旅游開發專業合作社運營3家精品民宿,配套中藥材產品體驗館、文創產品展示廳,讓游客在研學之余,既能感受白馬藏族的民俗文化,又能帶走原生態的農特產品。
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木皮藏族鄉還依托東西部協作搭建的資源對接平臺,積極引入外部智力與社會資本。鄉黨委政府與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合作研發自然教育課程,與經開區共建青少年自然教育基地,預計每年輸送2.5萬名學生參與研學;與西華師范大學合作建設應屆生實訓基地,推動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成功招引綿陽白熊科技有限公司入駐,在關壩村建設桶裝飲用水生產基地,讓“綠水青山”通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轉化為村民手中的“金山銀山”。
“以前靠伐木、采藥謀生,現在當巡護員、研學導師,不僅收入穩定了,還能守護家鄉山水,這日子越過越有奔頭!”關壩村村民高明斌曾是獵人,如今轉型為養蜂大戶和研學輔助導師,年收入較之前翻了兩番。截至目前,自然教育產業已帶動當地120余名脫貧人口就業,預計每年為村民增加農產品、手工藝品銷售收入40萬元,真正實現了“生態保護有成效、群眾增收有渠道”。
如今的木皮藏族鄉,研學團隊穿梭于森林課堂,游客駐足于蜂蜜主題街道,白馬藏族同胞載歌載舞迎接遠方客人,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畫卷正徐徐展開。正如《焦點訪談》所報道的,關壩村的轉型是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中“共建共享共護”的生動實踐,而木皮藏族鄉則以東西部協作為契機,將這一實踐延伸為“自然教育研學推動文旅融合”的發展模式。隨著項目持續推進,這里將為全國同類地區鄉村振興提供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木皮經驗”。
記者手記
山海攜手邁向共同富裕
當岷山深處的關壩村研學小徑迎來首批跨省團隊,當平武農戶通過直播將蜂蜜銷往全國,衢江與平武的東西部協作正書寫著“山海互助”的新時代答卷。這場跨越千里的協作,既非簡單的資金注入,也非單一的項目援建,而是以精準施策激活內生動力,用資源互補破解發展難題,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范本。
產業協作是協作幫扶的核心引擎,更是實現“造血式”發展的關鍵。衢江—平武協作精準錨定生態優勢,投入120萬元專項資金打造自然教育研學項目,通過200米研學小徑串聯景觀、460米蜂蜜主題街道營造氛圍、熊貓谷道路拓寬破解瓶頸,讓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一核三線”體系更讓研學產業多點開花:關壩村的森林課程、金豐村的蜜蜂科普、小河村的生態觀光,預計年增收可達140萬元,帶動120余名脫貧人口就業。這種“生態+文旅”的產業賦能模式,正是協作雙方因地制宜、精準發力的生動體現。
人才培育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能,造就“帶不走”的發展力量。產業升級離不開技能支撐,衢江—平武勞務協作直擊勞動力技能短板,開設焊工、直播營銷、自然教育導賞員、民宿管家等10余個特色工種培訓,900名學員中脫貧勞動力占比超58%。“免費培訓+證書認證+生活補貼”的組合政策破除參訓障礙,7.6萬元補貼讓群眾學得安心;“理論+實操”的教學模式確保技能實用,34名焊工持證上崗,12名學員直播帶貨單場銷售額破3萬元。從獵人轉型為研學導師的高明斌,從“門外漢”變身為焊接能手的劉師傅,這些個體的蛻變印證了人才培育在協作中的核心價值,讓鄉村振興有了堅實的人力支撐。
協作的深度,更體現在資源整合與業態融合的系統思維中。衢江—平武協作超越單一產業維度,構建起“自然教育+文化+電商+民宿”的多元融合體系:研學大本營聯動白馬文化體驗館,蜂蜜加工廠對接直播銷售渠道,高校合作研發課程賦能產業升級。這種全域協作模式,既通過“天府鄉村”衢州行活動讓平武特產走進東部市場,又借助智力支持完善產業生態,實現了“生態保護有成效、群眾增收有渠道”的雙贏。
從平武縣的“技能增收”到關壩村的“養山富民”,衢江—平武協作的實踐雄辯地證明:東西部協作的真諦,在于以東部之優補西部之短,用西部之長筑發展之基。這種協作不是單向的“輸血”,而是雙向的“共贏”;不是短期的“幫扶”,而是長期的“攜手”。隨著更多“木皮經驗”的復制推廣,山海攜手的協作之路必將越走越寬。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