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綿陽造”玉米收獲機備受關注
“綿陽造”成亮點
綿陽本土企業研發的小型玉米收獲機能適應山區丘區地形,解決大型農機“進不去”的痛點,當前已中試并量產,獲云南、貴州、山東農戶青睞,其微耕機、割草機也在迭代中
展示全鏈條能力
現場不僅有本土農機,還涵蓋安州區永福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油菜毯狀苗、烘干中心、農機維修等全鏈條服務,以及綿陽吉峰農機的國內外先進設備(拖拉機、植保無人機等),呈現“農機T臺秀”
綿陽農機化基礎扎實
截至2024年,全市農機達59.38萬臺,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69.75%(超全省平均10個百分點),安州區、江油市成功創建全國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市、區)
行業發展新趨勢
綿陽將重點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農機管護使用服務、農機支撐本地特色農業產業、智能農機裝備應用、農機技術人才五個方面的能力,推動更多的農業環節實現“機器換人”
□ 記者 唐顯枚 王何力 文/圖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核心組成部分,是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轉型的關鍵支撐,也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著力點。10月31日,綿陽市2025年秋季農機示范推廣現場培訓活動舉行,助力全市農機裝備全程、全面升級。
現場觀摩時,記者注意到一款“綿陽造”玉米收獲機,它個頭不大,卻能迅速準確地前進,所過之處,秸稈被粉碎,玉米被脫皮后收入“囊”中。“我們研發的這款玉米收獲機,長約2米、寬0.7米、高1.2米,能適應不同類型的農田,能到達大型農機到達不了的地方。”綿陽市朝育機械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的初衷是深耕‘山丘智能農機’賽道,解決山區丘區耕作、收獲面臨的實際問題。”他還透露,該機器當前處于中試階段,已經開始量產,受到了云南、貴州、山東等地不少農戶的歡迎。此外,該公司的微耕機、割草機等也在加速迭代,希望能進一步解決丘區農戶的生產痛點。

全市油菜機械化播種展示推廣活動現場
一路觀摩,仿佛欣賞一場大型“T臺秀”,在這里,農機是主角。此外,與會人員還參觀了安州區永福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油菜毯狀苗現場、烘干中心、農機維修中心、社會化服務超市以及機械化移栽和直播實操。
在綿陽吉峰農機有限公司,國內外先進設備在這里一應俱全,拖拉機、秸稈打捆機、聯合收割機、播種機、開溝犁、植保無人機等一系列農機整齊排列,大家直呼一飽眼福。
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機械化科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2024年,全市擁有農機59.38萬臺,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9.7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個百分點,安州區、江油市已成功創建全國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市、區)。未來,綿陽將重點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農機管護使用服務、農機支撐本地特色農業產業、智能農機裝備應用、農機技術人才五個方面的能力,推動更多的農業環節實現“機器換人”。
此外,本次培訓還講解了農機購置和報廢更新補貼相關政策、農機安全相關工作和農機產業發展規劃。
記者手記>>>
在以往的采訪中,農機身上的“沃得”“雷沃”等外來品牌標識早已司空見慣,而此次綿陽秋季農機示范推廣活動,卻讓人驚喜地發現——綿陽也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本土農機品牌。
從市場現狀來看,農機設備的高售價將不少農戶擋在門外,企業或專業合作社成為主要購買方,多數農戶只能通過租賃滿足生產需求。這次活動中亮相的“綿陽造”玉米收獲機,不僅填補了山區丘區農機作業的空白,更憑借相對親民的價格,為農戶直接購機提供了可能,有望打破這一市場僵局。
當然,農機研發之路并非坦途,周期漫長、效率偏低是全行業面臨的共同難題。但只要能涌現出更多如朝育機械這般敢于攻堅的本土企業,假以時日,必然會有越來越多印著“綿陽”字樣的農機,活躍在田間地頭,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