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壯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未來產業的實施方案(2025—2027年)》,明確四川發展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的總體目標、重點突破方向和重點任務。8月6日,省政府網站在線訪談邀請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黃志,經濟和信息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敬茂明,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陳學華走進直播間,對《方案》內容進行解讀,并與廣大網友交流。
《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省新興產業成鏈集群發展,培育30家以上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行業領軍企業,打造5個千億級產業集群、10個五百億級產業集群;未來產業創新突破發展,培育10家以上高成長創新型企業,涌現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和標志性產品,產業化能力初步形成。黃志表示:“這份未來三年推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重要藍圖,是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的迫切需要,是因地制宜推動產業發展的現實選擇,也是解決產業發展瓶頸的必然路徑。”
《方案》明確了23個重點突破方向,涵蓋人工智能、新型顯示等眾多領域。黃志介紹:“我們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指示要求,堅持實事求是,所遴選的23個重點突破方向均是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確定的差異化賽道。我們主要考慮的就是國家要什么、四川有什么、怎么去發展。”以集成電路領域為例,四川已形成設計、制造、封測、配套等全鏈條發展格局,《方案》就聚焦產業鏈各環節分別明確突破方向,推動全鏈條向高端躍升。而在機器人領域,四川尚未形成完整產業鏈、但具備關鍵環節優勢,就側重以整機開發和標志性產品打造為牽引,加速構建產業生態體系。
人工智能是《方案》明確的四川第一位重點突破的新興產業,截至目前全省已集聚培育人工智能領域企業1541家、其中“四上”企業846家,上半年全省人工智能產業營業收入超800億元、同比增長超20%。陳學華表示,科技廳近年來重點從4個方面發力。一是深入推進人工智能重大科技專項,聚焦先進算力、類腦智能、智能機器人和無人機系統、行業垂直大模型等4個方向,投入財政科技經費3.5億元,部署實施3批次共29個人工智能重大科技專項。二是不斷強化算力、數據支撐能力,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算電協同、算網協同,強化省內異地、省外聯網算力調度服務。三是持續拓展人工智能示范應用,突出先進制造、安全應急、社會民生、商貿文旅、城市治理5大重點領域,印發《四川省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場景應用工作方案》。四是著力強化政策要素保障,研究制定人工智能產業鏈總體工作思路等。“我們已形成‘總體謀劃—年度攻堅—政策賦能—動態評估’的全鏈條推進體系,相信通過這些政策逐一落地,將會賦能更多企業在人工智能賽道跑出加速度、邁向新高度”,他說。
在科技型企業培育方面,四川健全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種子獨角獸企業的科技企業培育體系,截至目前,全省有效高新技術企業總量1.93萬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2.4萬家,備案瞪羚企業總數312家。圍繞六大優勢產業,科技廳組織實施前沿科技攻堅突破行動計劃及6個重大科技專項,持續開展企業找技術、成果找市場“雙向揭榜掛帥”活動。2024年,支持科技型企業牽頭或參與省級科技計劃項目1000余項、支持經費約8.9億元,取得了全球首顆AI衛星發射入軌、全球最大26兆瓦級海上風電機組下線等重大突破。此外,企業科技金融支撐服務的進一步強化,也使企業融資成本平均降低30%。
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涉及面廣、領域多,產業發展不確定性強,為此,經濟和信息化廳先后出臺實施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園)區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率先突破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無人機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關于推動衛星網絡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支持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核技術應用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2—2035年)》《關于促進核醫療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系列政策措施,并以15+N重點產業鏈建圈強鏈為主要抓手,推動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落地落實。敬茂明表示,下一步將以《關于發展壯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未來產業的實施方案(2025—2027年)》為重點,聚焦“15+8”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體系,用好重點產業建圈強鏈工作機制和產業新賽道爭先競速行動,聯動重點市州和單位,實施“鏈主”企業培育計劃、發布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標志性產品清單,積極爭取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領域試點示范,一體推進創新平臺打造、重點項目建設、先鋒企業發展、應用場景培育和產業生態營造。
敬茂明還舉例介紹了未來產業8大領域之一的腦機接口及腦科學在四川發展情況——在《四川省腦機接口及人機交互產業攻堅突破行動計劃(2025—2030年)》引導下,已初步構建了“上游核心器件—中游系統集成—下游場景應用”全產業鏈生態。上游柔性電極、低功耗芯片、智能傳感器、編解碼算法等核心器件軟件國產化率穩步提升。中游鏈主企業芯腦科技無線干電極生產線年產能達1000臺套、影目科技連續三年蟬聯國內智能眼鏡、一體式AR眼鏡出貨量雙料第一。下游開放醫療、工業、教育、養老、文旅等應用場景,形成“應用反哺研發、收益支撐創新”的良性循環。成都市錦江區建設環華西5分鐘產業生態特色園區“中國西部腦谷”和2萬平方米特色樓宇“腦機接口大廈”,布局“材料—器件—零部件—整機”生產制造基地,區域集聚效應顯著。
記者 劉暢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