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技賦能雙擁路 涪江激蕩魚水情
——綿陽以高質量雙擁工作書寫軍民融合新篇
綿陽開展致敬“最可愛的人”公益主題活動
滔滔涪江奔涌,軍民魚水情濃;熠熠科技城輝,雙擁之花絢爛。作為中國唯一科技城、重要國防軍工與科研生產基地,“兩彈一星”精神重要發源地、國家三線建設重點區域,亦是革命老區、駐軍大市、兵員大市、安置優撫大市,綿陽連續四屆獲評“全國雙擁模范城”、連續八屆獲評“四川省雙擁模范城”。這座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不僅見證了歷史滄桑,更承載著深厚的紅色基因與雙擁傳統,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理念深植人心、底蘊綿長。
深化科技擁軍
筑牢國防建設保障根基
在新時代強軍征程中,深化科技擁軍已成為推動國防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作為中國唯一科技城,綿陽始終把服務“國之大者”、保障國防和軍隊建設作為首要任務。近年來,依托科技稟賦,綿陽持續拓展雙擁工作的維度、深度與精度,以科技創新為國防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建設軍供站皂角鋪分站等重大項目,成立“軍供社會化保障聯合體”;打造中國(綿陽)科技城核醫療健康產業園、激光技術應用產業園等國防科工特色產業園區,實現軍地戰略布局、資源、力量的一體運用;積極推進科技轉化應用,建成全國唯一的國家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軍民大型國防科研儀器設備整合共享”等先進經驗已推向全國;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軍戰略,為國防事業輸送一大批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
“實踐證明,綿陽深化科技擁軍的探索與創新,有效提升了國防建設保障能力,推動了軍政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市雙擁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細化服務保障
提升退役軍人尊崇成色
優撫安置與服務保障是雙擁工作的兩大基石。將軍人軍屬、退役軍人當親人,把他們的事當自家事,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心坎上,是綿陽矢志不渝的堅持。
在退役軍人安置方面,用心解決“三后”問題。鮮明“功績制”導向,堅持安置待遇與服役貢獻相匹配,妥善安置轉業軍官、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及隨軍家屬,實現就業安置率100%、家屬滿意率100%。
不僅如此,綿陽還建立健全工作機制,落實軍人子女教育優待政策,切實解決官兵后顧之憂。承接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培訓“市級統籌、市內異地”、退役軍人跨區域培訓先行區建設、“兵教師”等省級試點,搭建“一核兩翼多點”線下服務平臺,建立省級促進退役軍人就業創業產業園,成立退役軍人教育培訓學院。
此外,綿陽成立全省首個“老兵律師”法律服務團,構建起“退役軍人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退役軍人法律援助工作站、‘老兵律師’志愿服務隊”“兩站一隊”退役軍人法律服務新格局,持續提升軍人軍屬的獲得感、幸福感。
優化崇軍氛圍
凝聚雙擁共建社會合力
“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一家親!”“擁軍就是筑長城,愛軍就是愛國防……”近年來,綿陽以提高全民雙擁意識和國防意識為出發點,營造尊崇軍人、尊重退役軍人、關心國防、熱愛軍隊的濃厚氛圍。
加強軍人榮譽體系建設,堅持在重大節日走訪慰問駐綿部隊、開展黨政領導過軍事日活動;深入開展送立功喜報、入伍退伍迎送、“雙擁在基層”“辦好‘退役軍人最期盼的10件事’”等活動;發布《綿陽市優待項目清單(2025年版)》,涵蓋文旅、交通、金融、醫療等8個領域共954項;啟動2025年巡回醫療服務活動,為退役軍人和軍屬提供更貼心、更便捷的醫療服務。
唱響尊崇“最強音”,廣泛宣傳雙擁模范、先進典型,深化“城艦共建”,常態化開展“情系邊海防官兵”“關愛功臣·戎耀綿陽”等活動;同時,大力弘揚英烈精神,著力推動烈士紀念設施三年提升行動,成立市、縣兩級烈士紀念設施保護中心6個,開展“致敬英烈·情系烈屬”走訪慰問烈士家屬活動,常態化推進烈士尋親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為做好擁軍工作,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整合社會資源,指導成立綿陽市愛國擁軍促進會、愛國擁軍事業發展基金和綿陽紅星退役軍人社會化服務中心,組建“擁軍匯”健康醫療團,構建起黨政齊抓共管、軍地聯建聯創、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雙擁”格局。
春秋代序,不變的是殷殷助軍擁軍之情;四季更迭,沉淀的是融融軍民攜手征程。如今,在綿陽,“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雙擁之花已融入城鄉每一寸肌理,凝結成軍地共建的豐碩成果,見證著軍民攜手的堅實步伐,培育出愛國擁軍的薪火傳承。(記者 鄭金容 安崢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