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霄 記者 李春梅
“寶子們,有沒有喜歡吃花生的,花生配小酒,越吃越富有。我們這款花生米非常香,有五香味、原味,還有蒜香味,9.9元到手,一定要抓緊時間去拍。”
11月19日,三臺縣西平鎮直播電商基地一派繁忙景象,本土主播們正對著鏡頭,熱情推介著家鄉的特產。這些主播均為西平鎮本地居民,他們通過西平鎮自媒體協會組織的免費技能培訓,成了“新農人主播”。
西平鎮居民劉巧說:“在政府的引導下,我接觸到了自媒體,通過培訓開啟了直播之路,每天收入差不多有兩三百元,非常不錯。”
西平鎮居民陳小紅也有同感,“我之前在外打工了8年,回家后經過自媒體協會介紹,學習直播帶貨,現在每場直播有5000多元的營業額,收入也有兩三百元,比打工強多了。”她說。
互聯網時代,如何讓區域農副產品借助電商平臺“走出去”?西平鎮通過“政府引導、自媒體協會牽頭、企業深度參與”的模式,大力培育本土直播帶貨人才,不僅解決了部分群眾的就業問題,更推廣了本地優質農副產品,有效促進特色產業發展和群眾增收。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近年來,西平鎮自媒體呈現蓬勃發展態勢。為破解本地自媒體“單打獨斗”、農產品銷售渠道有限等難題,西平鎮整合資源,成立了自媒體協會,通過與四川金麥穗食品科技公司合作,將原獅王小學3000平方米的閑置校舍改造為集培訓、直播于一體的基地,構建了從主播孵化、技術支撐到供應鏈保障的完整閉環。
據四川金麥穗食品科技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電商平臺是一個教企融合平臺,有成熟的供應鏈,加上成立了三臺九州職業培訓學校,把當地有意愿的商家、寶媽(家庭主婦)、返鄉創業的青年和退役軍人等,通過職業培訓學校培訓成合格的短視頻探店達人、合格的商品主播,以此助力鄉村振興。
目前,協會已成功孵化本土主播20余人,累計開展直播帶貨80余場,幫助本土企業和農戶銷售產品超500萬元,讓西平水果花生、凱河掛面等“西平好物”通過互聯網走向更加廣闊的市場。
西平鎮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聚焦業務提質、人才培育與品牌打造三大方向,優化300個數字AI直播間功能,新增2—3個專業化有人直播間,策劃主題直播50余場,重點推廣本土特色農產品及企業產品。同時,深化與九州職業培訓學校合作,共建實訓基地并開展定制化培訓,帶動群眾就地就近就業,整合農特產品資源,推動入駐企業增至10家以上,全力打造縣域農特產品直播電商標桿。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