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羅田怡
從古蜀文明的發源地到現代體育的競技場,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即將展開。7月26日,世運會歷史上首次火炬傳遞將從三星堆點燃,途經金沙、熊貓基地、武侯祠等巴蜀文化地標,以11公里的文明之路為第12屆世界運動會拉開序幕。
倒計時的鐘聲已經敲響,一座城市的體育夢想正在加速奔跑。8月7日至17日,第12屆世界運動會(簡稱“成都世運會”)將在四川成都舉行。目前,成都世運會各項籌備工作已進入全面沖刺階段,27個競賽場館全部交付,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0多名運動員即將在成都相聚。
而在賽場之外,世運的熱浪早已席卷全城。130個“世運空間”分布在市民家門口,讓飛盤、跑酷、無人機等新潮運動觸手可及;“跟著賽事去旅行”的腳步將從天府新區延伸到巴中光霧山、樂山大佛,將賽事流量轉化為文旅增量。當下,成都正用最接地氣的方式,讓這場國際盛會真正成為全民的狂歡。

興隆湖沙灘場館
以賽為媒
讓體育流量成為文旅“留量”
當世運會的熱潮與巴蜀大地的夏日激情相遇,一場“跟著賽事去旅行”的文旅盛宴正在四川各地火熱上演。隨著成都世運會“跟著賽事去旅行”天府新區站活動落幕,成都世運會“跟著賽事去旅行”系列活動日前正式收官。
據成都世運會執委會最新數據,天府新區站活動短短3天就吸引近10萬人次參與,活動舉辦地麓湖海浪運動公園所在的麓湖全域營收比去年同期提升近四成——這組數字背后,是賽事經濟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迸發的澎湃活力。
“這三天麓湖海浪運動公園的人流比過去翻了三倍。”工作人員王子予難掩興奮,活動結束后,這股熱度依然在持續發酵。不少游客因為體驗了攀巖、跑酷等世運項目,愛上了這個融合運動與生態的寶藏地,選擇在此清涼度夏。從初次相遇到深度體驗,賽事成了連接游客與城市的最佳紐帶。
西安游客張文文的成都之行就是最好的例證。“大熊貓基地去了,上過奧運會的霹靂舞看了,跑酷、攀巖體驗了,就差一頓地道的麻辣火鍋!”她帶著孩子專程趕來,在天府新區站提前感受世運氛圍。在她看來,為體育奔赴一座城,不僅是運動與美景、美食的相互成就,更給了消費者“說走就走”的充足理由。
自2024年10月啟動以來,這支“世運主題大篷車隊”如同流動的體育嘉年華,將世運會項目推廣體驗與四川21個市州深度串聯。一望無際的巴中光霧山紅葉、氣勢恢宏的樂山大佛、活力四射的天府新區……每到一地,大篷車都巧妙融入當地文化特色。
在巴中邂逅“最美紅葉”,在樂山展演傳統武術,在眉山三蘇祠復刻宋代文人雅集,在遂寧感受汽車登山賽的速度與激情。世運沖沖沖賽道、闖關集章打卡、項目展演體驗等多元形式,讓上百萬人次的市民游客沉浸其中。
從賽事流量到文旅“留量”,再到經濟“增量”,成都正在探索一條獨特的融合發展之路。根據規劃,成都將發揮賽事乘數效應,打造“三城兩都一市”體育品牌,今年預計舉辦承辦國際和全國性高水平賽事超80項,力爭實現全市體育消費總規模達800億元、體育產業總規模突破1500億元。

三岔湖水上項目場館中心桃花島賽場
簡約不簡單
綠色場館貫穿世運會全程
當世運會遇上公園城市,一座座融入山水的賽場正在成都完善。27個競賽場館,18個改造既有場館,9個依托自然環境臨時搭建,沒有新建一座——這組數字背后,是成都“能用則用、能租則租、能臨時則臨時”的辦賽智慧。
興隆湖北岸,剛通過驗收的沙灘場館與湖光山色完美融合。“觀眾看比賽時,湖景、沙灘、城市天際線都能盡收眼底。”建設方工作人員自豪地說。考慮到8月汛期水位上漲,設計方將賽場與水岸線的安全距離調整為5米,每個細節都體現著精益求精。
三岔湖畔的改造更加“克制”。十余棵高大的黃葛樹挺立,臨時板房在樹木間“見縫插針”。“為了給樹‘讓路’,施工方案改了好幾版。”成都園博公司建設管理部部長盧超說。所有功能建筑采用可調節地臺基礎技術搭建,賽后可迅速拆除恢復原貌。大到UPS電源、棚房,小到空調、滅火器,全部租賃解決。
6月26日,從歐洲運抵的全球頂級索道滑水器材已在三岔湖安裝完畢。作為全國第四處索道滑水場地,這里賽后將持續向市民開放,讓專業競技場地轉化為群眾休閑娛樂空間。
節儉辦賽的智慧在中國民航飛行學院臺球場館同樣得到體現。普通體育館“變身”臺球殿堂,僅在場館外新建41平方米板房。“8家企業贊助了27套球、14張球桌、24張臺尼,省下的都是真金白銀。”臺球場館中心宣傳副主任白埼琦介紹。最讓人期待的是,預賽階段斯諾克、花式臺球、開倫臺球7個小項同時開打,一張門票實現“七賽同燃,臺球全覽”。
“節儉不是降低標準,而是把資源花在刀刃上。”正如白埼琦所言,這種理念貫穿成都世運會全程。興隆湖沙灘場館施工時采用鏤空圍擋,最大程度維系湖畔步道暢通;三岔湖水上項目場館中心的新聞發布廳利用馬鞍山規劃館改造,減少新建投入;賽后場館無縫轉化為市民健身休閑場所,避免資源閑置。
記者了解到,8月賽事結束后,這些場館將繼續服務市民,成為公園城市里永不落幕的運動空間,讓國際賽事真正融入市民生活。

2025年第12屆世界運動會“世運空間”打造“世運課程”活動
家門口的“世運客廳”
讓運動融入日常生活
從青年之家到社區廣場,從寬窄巷子到居民樓下,一場場“世運課程”正在成都的大街小巷火熱開展。12堂免費體驗課、近百個社區參與——成都正用最接地氣的方式,讓世運會真正走進市民生活。
7月中旬,成都青年之家1號旗艦店內歡聲笑語不斷。拔河課程吸引了200余名市民參與,專業教練一開場就刷新了大家的認知:“拔河不僅考驗力量,更考驗團隊的節奏感和默契度。”在分組對抗賽中,學員們喊著整齊的口號,拔河繩的中心標志線左右拉鋸,觀眾區加油聲此起彼伏。“以前以為拔河就是拼命拉,今天才知道發力節奏不一樣就事倍功半。”學員張先生的感慨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一周后的玉林東路社區,定向課程在清涼小雨中開啟。參與者手持地圖和任務卡,穿梭在社區小徑和花園之間,完成八個點位的趣味任務。“我們在3號點拍了‘模仿表情包’照片,在5號點答對了世運知識問題,太有意思了!”一組市民興奮地分享。整個玉東園仿佛變成了“城市游樂場”,定向運動與city walk巧妙結合,讓“城市即賽場,運動在身邊”有了范例。
7月21日,“世運課程”收官之作在寬窄巷子上演。為期一天的綜合運動體驗課程,集合了荷球、飛盤、射箭、腰旗橄欖球四大項目體驗,加入啦啦操、體育舞蹈、武術三大項目展演。“快閃演出+自由體驗+互動打卡”的方式,讓市民游客在成都地標“遇見世運、感受世運”。
“賽事不只在場館,世運就在我們身邊。”這是參與活動市民的共同感受。這些“世運空間”中有青年聚集的潮流地標,也有老少皆宜的社區廣場,有文化底蘊深厚的歷史街區,也有活力四射的新興社區。
記者了解到,2025年第12屆世界運動會“世運空間”選擇在全市范圍內的黨群服務中心、青年之家等落地30個“城市微場景”,以世運知識科普和世運項目體驗為核心,形成“世運知識角”“世運輕展廳”“世運微廣場”三級展示空間,邀請廣大市民現場打卡、參與互動,讓世運會更加親民地走進千家萬戶,成為全民共享的生活方式。
(圖據成都2025年世界運動會)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