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左一)在公益暑托班向孩子們講自然科普知識
□ 記者 彭紫薇 劉鳳君 文/圖
“點心時間,小朋友們都吃成了大花貓,可愛極了……”7月14日傍晚,隨著夜幕降臨,涪城區飛來石社區活動室漸漸安靜下來,只剩下筆尖劃過紙頁的沙沙聲。
張敏是四川文理學院財務管理專業的大三學生,這個暑假,她主動來到飛來石社區擔任公益暑托班的輔導教師。孩子們放學后,她在日記本里記錄下一天里的溫暖片段。
孩子們在暑期托管班快樂游戲
“我們社區涵蓋萬達廣場,有著上千個商戶,他們反映暑期沒法照顧孩子,暑托班就這樣應需而生了。”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劉青介紹,社區在線上招募了不少大學生志愿者,現有4名教師、8名大學生志愿者,得以滿足教學需求。
為了區別以往學校課堂的嚴肅性,增加互動性,張敏在教學里偏向于自然科普和手工作業。“我的日常教學是從上午9點開始,陪伴孩子們完成暑期作業,組織科普活動或趣味課堂,下午則安排閱讀、繪畫或主題手工,直到傍晚看著孩子們安全離校。”張敏說。
翻看她的日記,忙碌的足跡格外清晰——
張敏的日記
2025年7月6日 星期天
“7月6日收到課程安排表和學員簽到表,了解到我要教的小朋友在5歲-12歲之間,上課時間是上午和下午分別3個小時,還是蠻輕松的感覺,希望明天一切順利!”
2025年7月7日 星期一
“第一次講課發現小朋友真的比我想象中聰明,有的小朋友竟然對我的提問舉一反三,以后可以從他們生活中不常見的東西進行科普并拓展興趣,比如輻射、福壽螺之類的。”
2025年7月11日 星期五
“今天依然很充實,教學氛圍也很舒服,下班以后也得準備好周四、周五的講課內容,還要給他們看一些合適的動畫電影,感覺這樣的生活慢慢步入正軌了……”
字里行間,不僅是一個暑托班的日常,更藏著讓廣大職工安心的密碼。“我總算是體會到小學老師的不容易了,但家長把小孩托付給我們就是責任的傳遞。”張敏說,希望把所學的東西教給孩子們,讓他們收獲一個快樂暑假。
四年級學生劉鴻焌的媽媽王雪清是這里的“老主顧”,她告訴記者:“暑托班能把我們家的小朋友照顧得很好,不僅學到更多的知識,養成了好的習慣,更重要的是保證了他們的人身安全。”
志愿者教孩子們做手工
合上日記本,張敏一天的忙碌也接近尾聲,她收拾著教室,感受到了一種充實的疲憊。“我希望在這一個月里能學到關于管理的知識,讓自己身在基層,服務基層,豐富人生閱歷。”張敏說。
日記里流淌的點滴溫情與成長,映照出當代大學生投身社會實踐的熱情與收獲,也折射出綿陽工會“愛心托班”為萬千職工家庭穩穩托底的決心。今年,像這樣的托管班在全市已開設超過160個,穩穩“托”住了5300余名職工子女的假期,也托起了萬千職工家長的安心。未來,市總工會還將始終密切關注職工的切實需求,持續不斷推陳出新,豐富暑托班的服務內涵,穩穩“托”住職工的心。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