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高蹺獅燈”+“川劇變臉”表演
綿陽新聞網訊 “手抱好小腿,靠墻穩住……”7月20日,三臺縣文化館城南分館內,訓練的口令聲與鏗鏘的鑼鼓點交織回響,一場別開生面的暑期集訓正在這里上演。
這場集訓由三臺縣文廣旅局、縣文化研究中心聯合發起,以省級非遺項目“建中高蹺獅燈”和“川劇變臉”為核心,為近20名留守兒童開啟了一段沉浸式的傳統文化之旅。
訓練場上,孩子們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手把手指導下,專注練習劈叉、下腰、后空翻以及變臉走位。汗水浸透衣衫,卻掩蓋不住他們對這項融合武術、舞蹈與民俗的古老技藝的好奇與投入。
11歲的何落宇抹了把汗,語氣中帶著雀躍:“現在每天跟著何爺爺、何老師和鄭老師學踩高蹺、變臉,太有意思了!我學會了,等爸媽打工回來,表演給他們看。”
“建中高蹺獅燈”素以“高、險、難”著稱,“碼桌子”“一眼井”等絕技令觀眾驚嘆,卻也面臨傳承斷層的隱憂。何經聯、何斌父子是“建中高蹺獅燈”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學員們需在1.5米高的高蹺上保持平衡、協同舞動,同時還要配合變臉的手眼身法,難度確實大。”何斌坦言,同時又流露出欣慰:“孩子們興致很高,我們希望在創新中,讓他們真正愛上這門手藝,一代代傳下去。”
“非遺的生命力在于適應時代。”參與融合創新指導的川劇變臉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鄭玉蘭認為,高蹺獅燈的剛勁與川劇變臉的靈動,看似迥異,實則是民間藝術土壤上開出的“并蒂之花”。“訓練中,我們將變臉技巧巧妙嵌入獅燈表演,既保留了傳統精髓,又增添了觀賞的趣味性和視覺沖擊力。這樣的融合,讓三臺非遺更具辨識度。”
據悉,這場為期30天的集訓成果將在三臺縣文化旅游推廣活動中亮相。(胡麗 記者 李春梅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