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臨精工生產車間
超能關節
●讓機器人動作能夠如人類般收放自如的核心單元
●力量躍升——其扭矩密度突破200牛·米/千克,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控制躍升——通過突破性的雙編碼器設計,提升了關節控制的精度與響應速度
綿陽新聞網訊 近日,記者走進富臨精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臨精工”)機器人智能電關節研發實驗中心綜合性能實驗室看到,產品經理唐昌源將一枚巴掌大小的金屬部件固定在測試臺上后,緊盯屏幕上跳動的曲線。
這個看似不起眼的金屬部件叫諧波關節,正在接受峰值、扭矩、密度、效率、溫升等關鍵性能指標“體檢”。每一套電關節從誕生到走向應用,必須成功闖過32道測試關卡。
“和人一樣,決定機器人靈活度的核心就是關節。”唐昌源指著測試臺上一個結構精密的部件解釋。此次由富臨精工自主研制成功的“高性能機器人電驅動關節技術研發及中試應用項目”,其突破點正是讓機器人動作能夠如人類般收放自如的核心單元。
以諧波關節的核心零部件——柔輪為例,這個厚度僅0.2毫米至0.5毫米的薄壁部件,加工時極易變形,卡住國產化進程。“當時國內僅有屈指可數的兩家企業能生產,技術壁壘極高。”唐昌源回憶,為啃下這塊“硬骨頭”,富臨精工研發團隊自2023年立項攻關,歷經一年艱難探索,終于在2024年實現了柔輪從自主設計到加工制造的全鏈條突破。
工作人員對超能關節進行測試
“高性能機器人電驅動關節技術研發及中試應用項目”的落地,為國產工業仿生機器人注入了兩大核心優勢:
力量躍升——其扭矩密度突破200牛·米/千克,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這意味著同樣重量的關節,我們的能帶動更重的負載。”唐昌源解釋,就像運動員的爆發力,扭矩密度越高,機器人的動作越敏捷,是機器人“大力出奇跡”的基礎。
控制躍升——通過突破性的雙編碼器設計,提升了關節控制的精度與響應速度。“比力量更關鍵的是‘精準度’,就像人伸手拿桌上的杯子,不僅要夠到,還得穩穩停在杯柄正上方。”唐昌源介紹,雙編碼器的突破讓關節“大腦”能同時接收位置和速度信號,讓機器人動作能夠“指哪打哪”,告別傳統機械的僵硬感。
技術突破的終點是產品應用。另一邊,富臨精工工業仿生機器人智能電關節中試中心內,自主研發的電關節產品已邁入量產前最后驗證階段。這些性能國內領先的電關節,即將從綿陽的實驗室走向廣闊市場,未來年產能將達到15萬件。
目前,富臨精工已成功開發出諧波關節與行星關節兩大系列產品,主要服務于人形機器人和四足機器狗兩大前沿領域。據透露,企業將于今年下半年開啟直線關節的研發設計,完成在旋轉關節與直線關節兩大核心板塊的完整布局。這意味著,富臨精工的電關節產品將全面覆蓋人形機器人與四足機器狗所需的各類關節。
從0.5毫米薄壁柔輪的國產化突圍,到200牛·米/千克的扭矩密度登頂,這枚小小的“超能關節”,將在機器人最核心的“關節”領域刻下“綿陽造”的印記。
?。ㄓ浾?尹秦 王澤宇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