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區1958小區地下車庫門口設置擋水板
隨著“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臨近,暴雨、洪水、城市內澇、地質災害等災害多發易發。面對極端天氣,城市地下空間、易澇點、在建工地等重點部位和薄弱環節的布防情況如何?今夏這場城市防汛攻堅戰又準備得怎樣了?7月9日,記者隨同市住建城區防汛檢查組,到各點位實地探訪,直擊城市布防最前線。
□記者 蘭建春 唐韜 文/圖
地下空間 數千車位地下車庫如何極限防汛?
地下空間是城市防汛的重中之重。市中心的九洲1958小區二期,是一個擁有2240余戶居民、1969個地下車位的大體量小區。
在小區北門,工作人員詳細檢查了地下車庫入口防汛擋板和防水沙袋的密閉情況。物業中心工作人員介紹,目前配備的擋板高50厘米,發生洪水時,能為小區地下空間應急處置爭取時間。
在地下室一層,檢查人員發現小區截流溝里有樹葉雜物,強降雨時極易堵塞,立即提出警告,要求及時清理。
檢查中還發現,該小區地下室雨水收集池配置了自動抽排系統,池內水位達到一定深度即可啟動抽排。但部分水泵配電操作箱箱門損壞無法密閉,且手動和自動切換開關狀態異常,存在安全漏洞,檢查人員立即責令小區物業管理單位限期整改。
“極端強降雨時,為快速排查地下室人員,我們還考慮增設移動紅外成像設備,快速探查有無人員滯留。”小區物業公司的想法得到檢查人員的認可。
“這類小區規模大,地下車庫往往停放成百上千臺車。遇極端強降雨,如何高效轉移?發生擁堵怎么辦?停電了怎么處理?什么情況下該升級預警,車和人就不能進地下室了……”現場,檢查人員一連串的“開卷”提問,多次強調極端天氣下,作為小區安全第一守護人,物業必須有極限思維,增強極端天氣防范應對能力,全力保障業主生命財產安全。

城區1958小區防洪沙袋就位
在建工地 深基坑旁沙袋堆放現場“糾偏”
在建工地是城區防汛的重點布防區。在沿江社區二組城市更新改造工地現場,工人們正在一處巨大的地下深基坑中施工作業。遇到極端天氣,這樣自帶風險的工地該如何應對?
檢查人員現場看到,工人們正沿著基坑邊砌防水擋邊。“下大雨時,能一定程度阻隔水流向施工基坑里。”現場工人說。
記者注意到,該工地的基坑四周坡面上,布設了10多根抽水管,并在底層配備了自動感應裝置。“施工區坑內一旦積水,能夠立即感應抽排。”工地現場負責人說。
檢查人員發現,工地防汛沙袋堆放位置距基坑過遠,立即責令整改。“防水板、防汛沙袋等物資必須就近堆放!”檢查人員強調,既要確保應急防洪排水功能,也要避免對基坑穩定性造成影響,并針對截水溝排水通暢和潮濕區域用電安全問題再次叮囑,確保防護措施不打折扣。

沿江社區二組城市更新改造工地現場
下穿通道 遇停電,積水抽排有備用方案嗎?
城市下穿通道是城市防汛的薄弱環節。寶成鐵路、西成客運專線貫穿綿陽城區,形成密集的下穿鐵路交通網絡,防汛形勢尤為復雜。一旦遭遇洪水,低洼地段積水抽排成為保障城市交通命脈的關鍵。
劍南雨水提升站主要負責三里橋下穿通道的雨水抽排處置,汛前已完成泵池清掏、疏浚及清淤。為應對停電等情況,該站還配備了800KW移動應急發電車作為B方案,它像一個“移動充電寶”,守衛著三里橋下穿通道。
檢查人員現場核查了泵站視頻監控系統、水位監測裝置、水泵遠程啟停功能及24小時值守制度落實情況,特別強調區住建、交警等部門聯動配合的重要性,并現場模擬了交通管制、車輛導流等應急處置流程;針對極端天氣條件下的突發狀況,要求嚴格執行停電等情況下的應急預案,最大限度降低對城市交通主干道的通行影響。
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期正再次全面排查城區易積水點、地下空間、重要基礎設施、在建工地等防汛重點區位和薄弱環節,加強調度,保持值班人員時刻在崗、電話暢通及排水泵站、閘門等設備運行;督促建筑工地營地對排水防澇預案再次進行實操演練;實施C、D級危房圍擋隔離及監測,確保人不進危房、危房不進人;針對城市地下空間,再次指導物業小區開展地下車庫等精準檢查,一旦預警,能立即落實“喊響叫應”要求,將預警信息第一時間傳達到全體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