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20日電(記者 姚潤萍)記者19日從水利部獲悉,當日14時,黃河內蒙古河段全線平穩開河,標志著2024—2025年度黃河防凌工作順利結束。本年度黃河凌情整體平穩,未發生凌汛災害。
據水利部水旱災害防御司督察專員王章立在19日召開的黃河防凌新聞通氣會上介紹,黃河上游內蒙古河段2024年11月27日首凌、12月14日首封,中游山陜河段12月19日封河,此后上中游封河持續發展,下游山東河段出現三次短暫流凌、未發生封河,至2025年2月8日全河達到最大封河長度728.4千米。受氣溫回升影響,1月下旬中游封凍河段緩慢開河,2月17日上游封凍河段開始開河,至3月19日上中游封凍河段全線開河,凌汛期歷時113天,開河日期較常年偏早6天。
由于凌汛期氣溫整體偏高,所以本年度凌情具有首凌首封晚、開河時間早、封凍河段較常年偏短等特點。上游內蒙古河段首凌較常年偏晚7天,首封較常年偏晚11天;下游山東河段首凌較常年偏晚21天;黃河干流全線開河較常年偏早6天。黃河干流最大封凍長度728.4千米,較近十年均值短163千米。
王章立進一步介紹,凌汛期間,水利部組織指導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和沿黃省(自治區)水利部門,錨定“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確保黃河干支流堤防不決口”的目標,全力做好各項防凌工作:多次召開會商會,研判凌情發展態勢,在流凌、封河、開河等關鍵節點,針對性細化防御措施;利用“水利一號”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視頻監視、水文站監測及地面巡測等“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每日跟蹤掌握凌情信息,滾動分析預報;科學調度劉家峽、海勃灣、萬家寨等骨干水庫,為平穩封開河創造有利條件;強化“一橋一策”監管,建立25座施工棧橋和69座浮橋管理臺賬,督促指導有關地方和單位及時拆除跨河浮橋等行凌障礙,確保行凌暢通;強化工程巡查防守,研判提出25段重點河段,長度33.7千米,其中內蒙古自治區每天組織400余人開展巡堤查險,應用視頻監視設備24小時監控,利用無人機巡查重點河段。
“我國已于3月15日進入汛期,較多年平均入汛日期(4月1日)偏早17天。”王章立表示,下一步將繼續落實24小時防汛值班值守,密切監視雨情、水情、汛情發展,強化水工程統一聯合調度,切實做好各項防御工作。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