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眼下,正值苔子茶育種關鍵期。北川依托標準化育種技術,用一株小小苔子茶串聯起完整產業鏈,用“茶糧互哺”的生態智慧,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11月21日,北川都貫鄉茶馬村的標準化育種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農技人員蹲在田壟間手把手指導,茶農們圍著育苗模具認真實操。這是茶馬村首次告別“憑經驗、靠感覺”的傳統扦插方式,轉向“茶籽消毒浸泡+無紡袋單間培育”的科學育苗新模式。
“土要裝到四分之三,每個杯子里放10顆茶果子。”北川羌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特聘農技人員牛義貴現場講解,“有的可能不發芽,這樣能保證每杯至少存活8棵苗。”
24小時消毒浸泡從源頭減少病蟲害,透氣保墑的無紡袋促進根系發育,半年后將健壯茶苗統一移栽——這套標準化流程讓茶苗成活率超80%,品質達標率在95%以上,真正實現了從“看天吃飯”到“標準生產”的跨越。
“以前自己種茶技術不行,現在學習新科技種茶,家門口就能掙錢,還能顧家。”茶馬村村民王宣美笑著說,“茶葉不愁賣,有人專門收購,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如今,茶馬村30畝育苗基地年培育優質茶苗15萬棵,不僅滿足本村茶園擴建,還供應周邊鄉鎮及縣內龍頭企業,帶動300余戶農戶增收。基地敞開收購鮮葉,繁忙時節雇工日薪百元,真正實現“顧家賺錢兩不誤”。
“我們培育茶果苗,就是把老祖宗的寶貴財富傳承好、利用好。”茶馬村駐村第一書記劉浩介紹,通過統一把控品質、統一開拓市場,都貫鄉已發展1.1萬畝茶園,讓古茶樹資源成為農戶增收的“活資產”。
茶馬村的實踐只是北川發展苔子茶產業的縮影。作為當地“五大支柱產業”之一,北川茶葉種植面積10萬余畝,覆蓋10個鄉鎮,擁有1.5萬余畝百年古茶園,涉茶農戶2.1萬戶,年加工茶葉1900余噸,綜合產值達8.5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產業”。
更亮眼的是“茶糧互哺”的生態創新。當地利用茶樹行間空間和生長時間差,間套馬鈴薯、蕎麥、魔芋等作物,形成“糧在茶中、茶在林間”的格局。作物秸稈還田反哺茶樹,既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又實現了“以茶養糧、以糧促茶”的良性循環。
“我們將完善古茶樹保護、生態栽培等制度,讓‘茶糧互哺’的生態智慧持續發揮效益。”北川羌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秦慧斌表示,將積極推動北川苔子茶復合栽培系統申報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為山地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北川方案”。
(諶子楷 楊舾然 記者 唐云峰)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