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綿陽新聞網訊 為了深入貫徹國家“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戰略部署,11月6日至7日,綿陽市人工智能賦能教師隊伍建設培訓(三臺縣專場)在三臺博強外國語學校學術交流廳成功舉行。市、縣相關領導及全縣校園長、人工智能專家、種子教師400余人參加。
開班儀式后,多位區域專家與教師代表進行了分享。專家們圍繞教育數字化推進思路、智能研修平臺規模化應用路徑等議題進行解讀;一線教師則結合AI賦能課堂、習作提質等實際場景交流了經驗。最后,綿陽市電化教育館副館長付入林對當日活動進行總結,并為后續實踐指明了方向。
成都師范學院教師培訓學院院長周鑫燚在《AI雙師教學:從概念到協同的深度解析》專題講座中,從認知、時空、決策與價值四個維度系統闡述了“人類教師+AI助教”雙師模型的理念與實踐路徑,強調教師應通過培養“向AI提要求”的核心能力,將教學重心回歸至學科本質。
成都市棕北中學楊毅老師通過一系列生動的教學實操案例,展示了人工智能技術在多學科教學中的深度融合與創新應用,重點介紹了具備針對性高、安全性強的“AI智能體”,建議教師從教學真實痛點出發,通過“模仿+拆解”的方式快速掌握AI教學設計,推動課堂結構轉型與教學增效。
福建省浦城縣第三中學呂新梅老師通過講座,為老師們提供了AI教學的“零門檻”解決方案,分享了“0 基礎與 AI 聊天實現多學科應用” 技巧,并現場演示通過截圖搜同款獲取視頻資源、用 kimi 生成優質 PPT等。講座中,呂老師提出“三元動態關系”理念,強調AI應用要著眼于激發學生內驅力,讓作品和實驗數據“活”起來,轉化為驅動深度學習的有效資源。
培訓中,該校黨委書記魏曉紅在題為《AI賦能跨學科教學的學校整體推進策略》的專題分享中介紹,為應對縣域學校普遍存在的資源瓶頸,學校創新實施了“5456智趣科教工程”,通過AI技術賦能跨學科教學,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同時增強了教師的跨學科教學能力,學校因此獲得多項榮譽并受邀參與區域經驗交流,其可行路徑與實效性得到了專家和同行的高度認可。
校長助理余波帶來《AI+跨學科教學——智能方陣的協同前行》精彩課例,該課例以“模擬閱兵”為項目載體,成功將物理、數學知識與AI應用融入問題解決過程,深刻詮釋了“做中學、創中學”的教學價值。
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培訓有效提升了參訓教師的AI教育理念與實操技能,也為學校搭建了展示創新成果的重要平臺。展望未來,學校將深化AI與教學的融合實踐,努力為培育新時代優秀教師、推動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李穎 張雯雯 黃友勇)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