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認真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十四五”期間,我省出臺《關于推進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實施意見》,成都入選國家首批試點城市,24項智能建造創新技術在全國推廣應用,建成12個國家級裝配式產業基地,一條“中國建造”升級版的路徑正在巴蜀大地逐漸鋪就。

最近幾天,在成都市交子公園金融商務區,文創金融產業配套基礎設施項目、精裝修和玻璃幕墻的安裝工作已經全面鋪開。以“數字傳媒+時尚藝術”為產業導向,這個未來感“拉滿”的項目,測量、清掃、混凝土整平等多類建筑機器人,已經全面替代“危繁臟重”人工作業。其中,搭載了多項融合導航技術的運輸機器人已經成功“轉正”。

中國五冶集團科技中心高級研究員 程旭:這款機器人它就像一個不知疲倦的工友,能夠背著貨架跑,速度最快可以達到1.5米每秒,載重可以達到一噸,搬運的效率是傳統人工的3到6倍。我們首創的融合導航技術,配合了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還有深度相機,即使在沒有網絡的這個工地上,它也能夠自動識路、智能避障,電量不足的時候自己回樁充電。
在項目上,這些智能設備并不“孤單”,它們接入到項目搭建的“智慧管理平臺”,實現管理人員對機械、進度、質量、安全的全面精細化管理。

成都交子公園金融商務區文創金融產業配套基礎設施項目技術負責人 徐良:實現了我們數據的實時匯聚和數據分析智能分析。比如說運用的AI識別系統,對我們未佩戴安全帽、違規吸煙等不規范行為進行一個智能抓拍和一個實時告警。這些技術的綜合運用,也推動了我們工地從人防向技防的智慧化轉型。
距離項目不遠的一棟建筑,是這些機器人和智能系統的“產房”。在中國五冶集團科技中心,下轄鋼結構、智能建造、公園城市等八大工程技術中心的18個課題組,正在孵化的課題項目達到56個。

中國五冶集團建筑外墻病害檢測課題技術負責人 靳永強:我們目前研發的這個系統,主要應用于建筑外墻的定期體檢,無人機搭載可見光與紅外熱成像的鏡頭,可以對建筑外墻的脫落、空鼓、滲水、裂縫等多種類型的病害進行智能識別,現在國家正在推進的城市更新行動,我們這套自主研發的設備就可以大顯身手。
而除了這些正在加速迭代的技術,這座“產房”本身也大有來頭,“四川造”智慧低碳運維管理系統是這座建筑的大腦,可以對電氣、物聯網等實現全局集中管理和毫秒級協同智控。

中國五冶集團科技中心負責人 王仙芝:通過獨創的一個綠色能源質控系統,建筑能夠自主降碳,我們的人工運維開支每年大概能夠節約50萬左右,系統目前已經在雄安(新區)、上海等5省15個項目進行了使用。
除了智能驅動,裝配式建筑也成為推動我省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在達州華西裝配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基地內,疊合板、樓梯等5條專業化生產線正在全速運轉,一塊塊標準化預制構件“誕生”,隨后將被運往全省多個建設項目。

達州華西裝配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裝配部經理 楊富安:我們產品輻射巴中、南充、廣安及重慶等地區。截至目前,累計產值超1億元。
裝配式建筑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有力支持。達州市出臺的《支持裝配式建筑發展十條措施》,從建設比例、激勵政策等方面為其推廣應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達州市高新區科技與產業發展局工業發展科科長 何虎:我們將通過政策引領、完善標準體系、加強示范應用等舉措,推動裝配式建筑從“試點”走向“全域”,從“可選”變為“優選”,助力建筑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十四五”期間,我省建筑業總產值年均增速6.4%,累計完成總產值超9萬億元,建筑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一直保持在8%左右,預計到今年底產值規模可以達到1.9萬億元,處于全國第一方陣。而就在前不久,省住建廳等14部門聯合出臺意見,推動新型建造方式全產業鏈發展。根據意見,到“十五五”末即2030年底,我省新開工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將達到50%以上,五成以上大中型項目采用智能建造。

省住建廳科技委建筑工業化及智能建造專委會主任委員 代小強:(下一步)還是要把“產 學 研 用 金 服”串成一條鏈,形成一個健康完整的產業生態圈。讓生產施工的過程更加智能、效率更高、更省力,建出來的房子、產品和整個產業體系更綠色更環保。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