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邵明亮
今天,四川人民期盼已久的引大濟岷工程啟動建設。引大濟岷工程,將讓大渡河水從川西高原一路穿行,進入成都平原。
治水興川再添“重器”
引大濟岷,不是突然落筆的篇章。
早在20世紀50年代,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在探討成都平原未來可能面臨的缺水問題時,首次提出從川西北引水到四川盆地的設想。后經相關單位多次研究論證,于20世紀90年代正式提出引大渡河水補濟岷江的方案。
數十載春秋荏苒。多少四川水利人為早日啟動引大濟岷工程接續奮斗。如今,引大濟岷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批復,歷經數十年的論證、勘探、設計等前期工作,終于從設想走向現實。作為《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確定的東西向骨干輸排水通道,引大濟岷工程成為四川“六橫六縱”水網主骨架的關鍵“一橫”,是助力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利“重器”。
這項工程將首次連通大渡河、玉溪河及岷江。最終,以都江堰灌區與玉溪河灌區輸水網絡為紐帶,讓相關市縣水網織得更密,工程連通性更強。它將全面優化四川水資源時空分布,構建以都江堰和引大濟岷工程為主要水源的雙水源配置保障格局。
引大濟岷工程是四川水利建設在“十四五”收的一個“豹尾”。放眼整個“十四五”時期,四川水利建設取得的成績,就如一盤布局精準、決勝未來的大棋局。
這五年,四川水利投資實現歷史性增長。投資總量從千億級向兩千億級突破,預計總量將突破2800億元。僅2025年,全省水利投資有望完成700億元以上,再創年度歷史新高。投資結構實現從單一渠道向多元投入轉變——政府專項債試點、“節水貸”等金融工具、特許經營與社會資本合作,共同為水利建設注入資金“活水”。
這五年,四川水利工程建設蹄疾步穩。向家壩灌區一期一步等大中型工程建成發揮效益;亭子口灌區一期等骨干水網工程加快建設;都江堰等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順利實施。全省“綱目結”有機銜接的現代水網體系逐步成形。
為民謀利破除“水瓶頸”
水不僅是資源,更是民心。在南充市儀隴縣,缺水深刻烙印在老一輩人的記憶里。
“過去干部們下鄉,每個人都要隨身帶個水壺,因為在海拔高點兒的地方找口水喝都很難。”儀隴縣鳳儀鄉鳳山社區村民高科武說,就在五六年前,住在半山腰的群眾,想一年四季吃上穩定的水也不容易。
缺水像一只無形的手,扼住了群眾生活改善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咽喉”。改變這種困境,水利建設是根本出路。
2021年,儀隴縣入選全省首批鄉村水務試點縣。此后,通過新(改)建多座千噸萬人以上規?;┧畯S,全縣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提升至90%以上。
放眼全省,“十四五”以來,四川通過大力推進城鄉水務一體化,推動水利民生實事落地落實。其間,共實施打造100個“鄉村水務建設縣”,全省2200多萬農村居民實現“喝好水”。
水利建設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民生保障。既是農業的命脈,又關系著民生福祉。
五年來,全省先后有黃石盤、紅魚洞2座控制性水庫投用,建成堤防護岸2300公里,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1522座,今年汛期更是實現洪澇災害人員“零傷亡”。
制約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改善的“水瓶頸”,正被逐一打破。
在川南經濟區,向家壩灌區一期一步工程于今年2月正式通水,一舉改變川南無大型骨干水網工程的歷史。隨著供水目標的陸續實現,滾滾金沙江水將造福51萬畝良田和140萬供水人口。
在川東北經濟區,作為我省“六橫六縱”水網主骨架中的重要“一縱”,亭子口灌區一期工程已累計打開 360多個工作面。今年國慶中秋假期,5200名建設者堅守奮戰一線,全力沖刺建設進度。該工程建成后,將惠及414萬人口,為371萬畝耕地灌溉提供保障。
今天啟動建設的引大濟岷工程,未來將發揮為城鄉生活和工業供水的主要功能。建成后,工程年均供水可達15.23億立方米,有效緩解成都平原經濟區的供水壓力,為居民生活用水提供優質水源,為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等產業集群提供穩定水源。
治水是一項長期任務。引大濟岷,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