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加激勵、促達產、穩增長
企業信心足 “跑”出成長加速度
政策要點
◎實施工業項目竣工達產激勵,對符合條件的竣工投產工業項目,給予單個項目最高1500萬元激勵
◎實施工業企業生產增長激勵,對符合條件的工業企業予以一次性激勵
◎實施建筑業企業生產增長激勵和商貿企業經營增長激勵
◎實施大企業大集團定向采購激勵,對符合條件的工業領域大企業大集團采購中小企業產品及服務的予以激勵
◎支持培育新業態消費市場主體,對符合條件的新業態消費市場經營主體予以一次性激勵
實施工業項目竣工達產激勵、實施工業企業生產增長激勵……日前,四川出臺《關于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的若干政策措施》(簡稱新“18條”),其中,“推進企業快速成長”是重頭戲。
此前的激勵措施有何效果?新一輪接續政策又有哪些變化?記者從采訪中獲悉,新“18條”仍以“真金白銀”推進企業快速成長,為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注入更強動能。
提標擴圍
激勵項目早開工快建設早投產
項目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和“強引擎”。此前出臺的措施中,對竣工投產的工業項目實施激勵,被置于推進企業快速成長的首位。
相比今年4月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推動經濟運行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新“18條”的激勵對象從竣工投產重點工業項目拓展到竣工投產工業項目,激勵力度從“按核定項目設備(含軟件)投資的5%給予激勵,單個項目最高1000萬元”,提升到“按不超過核定項目設備(含軟件)投資的10%,給予單個項目最高1500萬元激勵”。
“提標擴圍,是希望能進一步發揮項目的支撐作用和示范效應,激勵工業項目早開工、快建設、早投產。”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此輪激勵措施還特別關注量小質優的項目,“要讓政策惠及更多中小企業,進一步調動企業加快投產達效的積極性。”
激勵政策的效果已顯現。在德陽市旌陽區,德陽廣大鑫宏科技有限公司的水輪機通流部件、燃機氣缸等8條精加工生產線已全面建成投產,并于去年完成激勵申報。“竣工投產激勵能幫助企業有效降低項目成本、提升落地效率,也為企業后續發展鋪平道路。”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企業正加快搶占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市場,政府的加力支持更堅定他們在未來3至5年內穩步推進設備投資精準落地,走向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的信心。
接續發力
鼓勵企業融通發展抱團出擊
實施工業企業生產增長激勵、實施大企業大集團定向采購激勵等,也是新“18條”里的“老面孔”。
其中,為擴大頭部企業增長動能,有效激發中小企業活力,引導工業企業擴能提產,省級財政對2025年度和2026年一季度符合條件的工業企業,予以一次性激勵。
“去年激勵的52戶企業采取‘免申即享’模式,實現7個工作日資金到賬,較傳統申報模式縮短30天以上。”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受激勵的龍頭企業將資金用于產能提升和配套培育后,還持續帶動產業鏈“強鏈補鏈”,支撐工業高質量發展。
“幾輪政策都特別強調對企業的需求支持。”省委黨校(四川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許彥注意到,新“18條”延續實施大企業大集團定向采購激勵,具體而言,省級財政對2025年10月1日至2026年3月31日期間符合條件的工業領域大企業大集團采購中小企業產品及服務的,予以一次性激勵,單戶企業最高200萬元。“這有利于緩解當前中小企業面臨的‘找市場’難題,鼓勵大企業大集團帶動省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抱團出擊。”
今年前三季度,四川華鯤振宇智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保持強勁發展態勢,產值已突破百億元,同比增長超50%。
“政策的出臺為企業構建了敢于創新、利于成長的優質生態環境。”華鯤振宇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公司正向完成全年既定目標發起沖刺,新“18條”對企業拼經濟穩增長進行激勵,更讓大家有信心埋頭苦干,以技術自主為內核,通過生態協同擴大供給、場景落地激活需求、產能網絡保障交付,最終實現“四川造”產品的全球化突破。
推進企業快速成長,新“18條”的著力點之一仍然是重點行業,包括建筑業企業、商貿企業等。此外,支持培育新業態消費市場主體。特別是,對2025年10月1日至2026年3月31日期間符合條件的新業態消費市場經營主體,予以一次性激勵,以滿足群眾多元化、個性化、品質化消費需求新趨勢,拓寬消費領域、催生消費創新、拓展內需空間,助力新業態消費市場主體加快發展。(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文露敏)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