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新聞網訊 在大熊貓國家公園綿陽平武縣關壩村,58歲的李大爺有著一段特殊的人生轉折——曾經,他是村里遠近聞名的砍樹能手,靠著斧頭和鋸子“靠山吃山”維持家用;如今,他換上巡護裝備,成了一名大熊貓保護志愿者,每天跟著專業巡護員穿梭在山林間,尋找熊貓糞便、維護紅外相機、記錄野生動物活動痕跡。
“以前砍樹既累又擔心破壞山林,現在護熊貓不僅心里踏實,每月還有穩定收入,比砍樹強多了!”李大爺的感慨,正是綿陽片區“社區共護熊貓、生態帶動致富”的生動縮影。
王朗竹根岔。羅春平攝
大熊貓國家公園綿陽片區地處岷山腹地,橫跨平武、北川、安州3個縣區30個鄉鎮86個村,49717名原住居民(其中核心保護區727人)世代在此繁衍生息。這片占地4194.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僅承載著全國22.4%的野生大熊貓種群(共418只),更肩負著讓“靠山吃山”的百姓轉型“護山富山”的重任。近年來,綿陽片區通過機制創新、產業培育、服務升級,探索出多條社區參與生態保護的致富路徑,讓百姓在守護國寶的同時,穩穩端起“生態飯碗”。
“護林員轉型”:
讓村民成為生態守護的“主力軍”
“以前扛著斧頭砍樹,現在背著設備巡山,身份變了,日子也更有奔頭了。”這是許多綿陽社區村民的共同感受。為激活社區保護力量,綿陽片區率先構建“專業巡護+社區參與”的管護體系,一方面科學劃分18個巡護大網格、131條固定樣線,另一方面通過開發公益性生態管護崗位,讓村民從“破壞者”變身“守護者”。

巡護中的梁春平
目前,綿陽片區已配齊專職、兼職巡護員913人,其中大量崗位向原住居民傾斜,村民巡護員每月能獲得2000余元穩定工資,部分參與高海拔監測、紅外相機維護等專項工作的人員,收入還能進一步提升。平武縣更是設置生物多樣性監測固定樣線81條、巡護樣線177條,組建起1865人的護林員隊伍,形成“縣-鄉-村”三級巡護網絡。曾經的“砍樹人”“獵戶”,如今每天沿著既定路線巡查,不僅要記錄大熊貓、川金絲猴等珍稀動物的活動痕跡,還要防范盜獵、盜采、森林火災等風險,成為山林里的“移動哨兵”。

巡護途中的王小蓉
為提升村民巡護員的專業能力,片區連續5年開展巡護員能力培訓,從紅外相機操作、野生動物痕跡識別,到無人機駕駛、森林火災撲救,全方位培養“一專多能”的基層保護力量。北川片區的護林員還通過5G消息應用“熊貓駕到”實時回傳監測數據、完成巡護打卡,科技賦能讓傳統巡護效率大幅提升,也讓村民在工作中掌握了新技能。
“友好型產業”:
讓生態產品貼上“熊貓標簽”
“這南五味子是經過世界自然基金會‘大熊貓友好型認證’的,在市場上比普通品種貴三成還供不應求!”平武縣老河溝村村民王大姐手里捧著顆粒飽滿的南五味子,臉上滿是笑意。曾經,她種玉米一年收入僅幾千元;如今,她不僅參與“大熊貓友好型”中藥材種植,還加入村里的養蜂合作社,自家產的“中華蜂蜂蜜”更是獲得“大熊貓國家公園原生態產品”認證,每斤能賣出高出普通蜂蜜50%的價格。

“蜜蜂博士”張玉波(右)到農戶的蜂場指導農戶取蜜
為讓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收益,綿陽片區重點培育“大熊貓友好型”特色產業,圍繞中藥材、生態農產品、蜂業等領域,建立標準化生產體系,通過認證賦能提升產品附加值。2024年,片區成立全國首個大熊貓生態產品產銷聯盟,覆蓋甘肅、阿壩等岷山區域65家生態產品經營主體,將山區的核桃、木耳、中藥材等通過“熊貓IP”包裝,借助線上線下渠道銷往全國,打通“生態產品出山”的最后一公里。

老河溝夏景別。圖片來源大自然保護協會TNC
在老河溝自然保護中心——這個全國首個由社會公益性組織管理的保護地,產業轉型的成效更為顯著。中心通過“保護+產業”模式,引導村民發展可持續農業,推行中草藥可持續采集、經濟林木栽培等項目,讓村民在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實現增收。數據顯示,僅老河溝片區,參與生態產業的村民年均收入較轉型前增長30%以上,部分家庭通過“種植+養殖”多元化經營,年收入突破10萬元。
“自然教育+文旅”:
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大家看,這棵珙桐就是大熊貓棲息地的‘伴生樹種’,而前方的竹林,可能就是熊貓昨天覓食的地方……”在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關壩村村民李芯銳正帶著一群游客穿梭在林間,他不僅是全國首個生態護林員協會的成員,更是一名持證的“生態導賞員”。從退伍軍人到貨車司機,再到如今的自然教育講解員,李芯銳的轉型,折射出綿陽片區“生態體驗帶動文旅增收”的新路徑。

帶領游客的李芯銳
依托“中國自然教育第一縣”的定位,平武縣率先編制全國首個縣級自然教育規劃,構建“1314”自然教育總體布局,推出科學志愿者、自然觀察等7大類18個自然教育路線,開發以動植物科考為核心的3大類18個自然教育課程和20個教學案例。村民通過培訓成為生態導賞員后,旺季每月能收入5000元以上,部分資深導賞員還能參與課程研發,收入進一步提升。

大熊貓國家公園平武片區紅外相機拍攝的大熊貓母子
2024年,平武片區累計接待自然教育和生態體驗訪客34.64萬人次,直接帶動周邊特色農產品銷售、餐飲住宿等經濟收入6900萬元,新增就業上千人,人均增收3000余元。與此同時,綿陽片區全力打造“熊貓家園”生態文化旅游勝地,海歸大熊貓“網網”和“升誼”成為新晉“文旅推薦官”,斥資20余億元建設的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綿陽基地即將開園,“熊貓經濟”正成為帶動社區增收的新引擎。
“共治共享”:
讓保護理念深植百姓心中
“以前覺得保護是政府的事,現在才明白,保護好山林、守護好熊貓,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飯碗。”這是關壩村村民的共同心聲。作為全省首個村民自治的自然保護小區,關壩流域自然保護小區創新實施“社區主導、村民自治”的保護模式,通過賦權于民、制度保障、產業聯動,讓村民從“旁觀者”變成“主人翁”,該模式還成功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2021年度中國基層領導力典型案例”。

大熊貓國家公園平武片區紅外相機拍攝的大熊貓吃竹子
為打消村民參與保護的顧慮,綿陽片區連續5年由政府出資,為公園內社區居民全覆蓋購買野生動物肇事責任險,有效化解“動物傷農”的經濟風險。同時,片區通過“熊貓大講堂”“自然教育周”等活動,每年開展科普宣傳500余場次,覆蓋群眾12萬人次,讓“保護熊貓就是保護家園”的理念深入人心。如今,在綿陽的山林間,“看見熊貓腳印比看見莊稼成熟還開心”的村民越來越多,曾經的“砍樹謀生”變成“護林致富”,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大熊貓國家公園平武片區紅外相機拍攝的大熊貓
從“斧頭鋸子”到“巡護裝備”,從“破壞山林”到“守護生態”,大熊貓國家公園綿陽片區百姓的轉型之路,不僅守護了全國最多的野生大熊貓種群,更探索出“生態保護-產業發展-百姓增收”的可持續路徑。
如今,在這片岷山腹地,“保護熊貓就是保護飯碗”已成為共識,曾經的“砍樹人”們,正以巡護員、講解員、特產銷售員的新身份,在綠水青山間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
通訊員:孫悅, 王紫蓮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