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熊貓國家公園綿陽片區的深山里,藏著數百臺“自然攝影師”——紅外相機。它們不分晝夜值守,捕捉著野生大熊貓的日常點滴。
近期,紅外相機頻頻傳回珍貴畫面——
◆平武片區的雪地里,一只大熊貓端坐林間啃食竹子,黑白色皮毛上沾著細碎雪粒;

◆王朗片區則記錄下熊貓母子同框的溫馨場景,幼崽緊緊跟在母體身后,偶爾停下嗅聞周邊草木氣息,憨態盡顯。

大熊貓國家公園綿陽片區地處岷山腹地,劃入面積達4194.26平方公里,占大熊貓國家公園總面積的19.1%,是國家公園核心區,有著“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最多、遺傳多樣性最豐富、棲息地質量最優”的特點。這片土地上生活著418只野生大熊貓,占全國總量的22.4%,且100%的野生大熊貓、90%的大熊貓棲息地都被納入國家公園管理,遠高于“80%野生大熊貓和70%大熊貓棲息地劃入國家公園”的全國劃界技術標準。

↑大熊貓國家公園平武片區紅外相機拍攝的大熊貓
為全方位記錄熊貓生活、筑牢保護屏障,綿陽片區通過科技賦能“天空地”一體,結合無人機、衛星遙感等技術,構建“天上看、空中巡、地面查”的立體化巡護模式。全域布設監測設備,部署氣象水文、動物聲紋、紅外熱成像相機、高清視頻監控等各類全天候監測設備1200余臺,實現對氣候環境、物種活動、生態狀況的實時動態監測。

↑大熊貓國家公園平武片區紅外相機拍攝的大熊貓母子
紅外相機等智慧監測手段的應用,為熊貓保護帶來諸多切實好處。以往巡護員翻山越嶺幾天難見一只熊貓,如今每周都能收到新影像,熊貓種群活動愈發活躍。更重要的是,紅外相機所獲數據還能通過搭建的一體化監測平臺自動回傳與初步分析,結合AI算法對監測數據智能處理,可自動識別大熊貓、川金絲猴等重點保護動物,讓數據處理效率與準確性提升30%,初步形成“前端智能采集、中端實時傳輸、終端精準分析”的智慧監測閉環,為科學保護提供精準依據。

↑巡護員李芯銳給孩子們講解紅外相機的工作原理
在做好監測保護的同時,綿陽片區還積極推動科研與科普融合。片區成功爭取“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綿陽基地”落地,與北京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2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借助紅外相機等監測設備獲取的熊貓活動數據,開展大熊貓種群動態監測等科研項目50余個,還建立了大熊貓糞便DNA準確估計其種群數量的新方法。

↑野生大熊貓雪地結伴圖。圖源:大熊貓國家公園北川片區
此外,綿陽還將紅外相機里的“熊貓日常”做成科普短視頻,在B站、抖音等平臺播放,聯合B站開展“熊貓圈大咖開麥聊工作”特別直播,本土化打造“去鄰居家做客”科考直播,讓網友跟著鏡頭“云吸貓”的同時,了解國寶在自然家園里的真實生活,喚起更多人對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的關注和參與。

如今,綿陽片區大熊貓等野生動物野外遇見率節節攀升,生態保護成效持續凸顯,這不僅是“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的功勞,更是片區全方位推進生態保護工作的成果。未來,綿陽片區將繼續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守護好這片熊貓家園,繪就生態與科技創新融合的保護新圖景。(通訊員:孫悅, 王紫蓮)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