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至20日,第二屆氣候變化與災害風險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四百余名專家學者齊聚,圍繞極端氣候頻發背景下的災害風險防控展開深入探討。會上啟動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山地災害風險防控教席、發布的四項創新科技成果,展現出中國在全球防災減災領域的科技擔當,也為提升社會防災減災韌性提供了新路徑。
極端天氣日益頻繁,山地災害預報不精準、發布不及時,是防災減災工作痛點。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發的“山地災害風險精細監測預報預警平臺”,實現了從區域等級預報向精細化險情預報的關鍵突破。
該平臺構建了山洪泥石流從降雨、入滲到匯流演進的全過程物理模型,提出區域-流域-小流域三級風險預警體系,有效解決了傳統預警“范圍大、指向弱”的問題,目前已在四川涼山等地投入業務化運行,并計劃三年內落地巴基斯坦,讓科技減災成果惠及“一帶一路”伙伴。
面對中巴經濟走廊沿線災害風險復雜、科研數據分散的難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開發了“數字中巴經濟走廊”綜合數據平臺,并編制了首部《中巴經濟走廊自然資源與綠色發展圖集》。
平臺涵蓋本底、時空、圈層、防災減災等七大分支走廊,集成多維度空間數據,為災害研究、資源規劃和綠色發展提供了“一站式”數據支持。圖集則系統梳理了區域自然災害風險和生態稟賦,助力中巴兩國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實現“開發與保護協同”。
會上,由中國科學院主持的首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山地災害風險防控教席”正式揭牌。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鵬擔任教席負責人,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執行主任楊賽霓教授擔任聯合教席,將與全球科研機構共同攻關山地災害形成機制、風險評估和防災技術,推動知識共享與技術轉化。與會專家還將共同發起《新興自然災害風險防控國際科學倡議》,呼吁全球科學界圍繞風險認知、預警和韌性治理三大方向協同攻關。
隨著全球環境與社會的加速變化,人類社會正在進入一個與不確定性共存的“新常態”。增強社會韌性日益成為一個系統性的挑戰,直接關系到社會發展的穩定性、可持續性與公平性。
崔鵬表示,我們呼吁在氣候變化和社會高速發展背景下,進一步加強對系統性與復雜性災害風險的研究與認知,鼓勵運用新興科技手段為降低災害風險提供基于科學的解決方案,并期望繼續深化國際合作與拓展伙伴關系,共同應對自然災害風險的全球性挑戰。(記者胡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