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10月13日電(記者 王曦)13日,由九寨溝世界遺產管理局與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共同承辦的“2025世界自然遺產可持續發展合作交流會”在四川九寨溝舉行,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和國內遺產地管理機構代表從數字技術助力自然遺產資源管理、遺產地氣候適應能力的科學路徑、中國自然遺產保護的發展階段與未來方向等方面,共同探討全球自然遺產的保護與發展。
面對氣候變化與多重挑戰,世界自然遺產的保護必須轉向更智慧、更包容、更具韌性的治理模式成為與會專家學者達成的新共識。
科技創新是本次會議的重要議題,相關科研團隊展示和分享了九寨溝災后恢復監測的創新應用和最新研究成果,為遺產地生態修復提供了科學依據。
中國遺產地的創新實踐也備受關注。黃山風景區分享了其通過完善法規體系、實施精細化管理、推動綠色發展形成的“黃山模式”;丹霞山管委會則展示了將遺產教育融入社區發展,打造“自然學校”的成功經驗。
九寨溝地處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境內,遺產地面積為720平方千米,緩沖區600平方千米。1992年因其獨特的自然景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以及重要的保護價值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全國首批世界自然遺產。
“九寨溝近年來在生態保護、文旅融合、民生發展、科研賦能等方面不斷探索,我們的實踐表明,真正的保護不是將遺產封存,而是通過科學、合作與創新,讓自然價值在動態發展中永續傳承。”九寨溝管理局局長趙德猛說。
會議期間還為參與2025年九寨溝國際自然教育志愿者頒發了證書、發布《2025年世界自然遺產教育九寨溝倡議》,并啟動2026年國際自然教育志愿者活動。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