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林鎮新貌

秋林古驛道。

復活歷史,鄉情聚力。

由土坯房改造成的村史館。
晨霧繚繞,古樹參天,蜿蜒于青山翠谷間的古驛道層層疊疊延伸向密林深處。
秋風微起,稻香裊裊。日前,記者行走在三臺縣秋林鎮這段殘存的千年古驛道上,腳下是唐代時被稱作“東川道”的通衢要津,耳畔仿佛仍能聽見歷史的回響:張飛北上的鐵蹄、杜甫赴約的吟哦、元稹返京的車馬、蘇易簡歸鄉的足跡……
無數歷史煙云曾在此交會,最終沉淀為一個穿越時空的地名——秋林。其名始于唐朝,得自驛道兩側深秋時節層林盡染的盛景,成為這片土地最古老的胎記。
□ 三臺融媒
記者 李春梅 王何力 唐顯枚 文/圖
古驛道
鐫刻在青石上的千年密碼
秋林古驛道,絕非沉默的廢墟。
在文昌村的山坡上,近2000米長,由巨大青石條鋪就的梯步古道,雖布滿苔痕,但筋骨猶存。
在秋方村的另一處古道旁,一塊清嘉慶八年的“修路碑”靜立如昨,雋秀字跡記錄著集資修建四方橋的義舉,也因其立于岔路口,被鄉民親切稱為“指路碑”。不遠處,神秘的“雞鳴石”(又名打鼓石)雖因傳說中清代道士岳文官怒削“雞頭”而失其鳴響,但奇特的形態與口耳相傳的故事,仍賦予其超越實體的文化生命。這些遺跡,如同散落的文明碎片,共同拼接著“秋林驛”的壯闊史詩。
據史料記載,東川古道開鑿于春秋戰國時期,西起成都,經廣漢、中江、三臺、鹽亭、南部至閬中與米倉道相接,翻越米倉山到達漢中、西安,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古道在秋林境內有1.8公里,西起盤石埡,東至黃梁埡,為青石鋪成,是保存較為完好的古蜀道之一。
東川古道最早為古郪國郪道副道。南北朝時期建北五城縣(今三臺縣),古郪道改走楸林(秋林),至此這條道成為了巴蜀兩地的重要通道。唐至德二年(757年)置劍南東川節度使,治所在梓州(今三臺縣),此道更名為東川道。明洪武元年,恢復驛站驛路體系,此道又更名為小川北道。因元末戰亂致金牛道劍閣段損壞,此道也成為成都至西安的唯一陸路通道。
秋林驛又名楸林驛,東川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據歐陽撰《重修桓侯祠碑記》載,東漢末年,三國名將張飛出守巴郡,駐節楸林(楸樹林)。這也是“楸林”名稱的由來。唐朝時,楸林設立軍寨,是治所梓州的東面門戶。宋代時設立古郪縣,秋林(據北宋《元豐九域志》記載,楸林已改為秋林)為古郪縣十一鎮之一。明代時設立官驛,為成都至西安的34個驛站之一。清康熙二十九年,金牛道復置,蜀道出川有了兩條“北路”:一條經劍門關出川,一條過秋林經閬中出川。不僅如此,據明黃汴著《天下水陸路程》一書中所載,重慶府北至潼川州路,也要經過秋林驛,可見當時秋林的交通地位。
這條古道,見證了蜀中政權興衰和歷史變遷,對于研究古道交通史和川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24年,秋林古驛道入選四川省第二批省級地名保護名錄。
村史館
鄉土記憶的活態容器
如果說古驛道是秋林恢弘的歷史卷軸,那么紅星村的村史館,則是微觀鄉愁的精致標本。
坐落于蓮花池大院的這座“長三間掛兩廈”土木農舍,是三臺縣首個系統展示丘陵農耕文化的村史殿堂。
推開村史館的木門,時光仿佛倒流,一件件老物件鐫刻著歲月的印痕:精心修復過的新中國成立初期村務印章,無聲訴說著紅星村的政權變遷;斑駁的“雞公車”、陳舊的犁鏵、蓑衣、馬燈、風箱……近千件村民無償捐贈的農具家什,構筑起一部鮮活的鄉村生活史。
在移步換景之間,每一處細節皆是技藝傳情,醒目的“紅星”麥稈烙畫暗喻村名由來,泥塑村居圖、布藝、玻璃鋼浮雕等非遺技藝,將農耕場景凝固為藝術。
這座由土坯房改造的村史館,前館以還原的上世紀60年代村支部場景為核心,200余件黨史、村史文物構建紅色教育基地;后館則重現上世紀70年代三代同堂的農家生活場景,成為民俗文化沉浸式體驗區。
村史館遠非靜態陳列,其已化身為紅星村的“文化心臟”——年均接待參觀百余場、近萬人次,是黨史學習教育主陣地;每月舉行的“壩壩會”,宣講政策、傳授農技、共議村務;攝影展、“村晚”等鄉土文化活動在此輪番上演。
“蓮花池水清了,道路凈了,山旮旯也有游客了!”村民顧軍民的自豪,印證了文化認同激發的內生動力。村史館成為撬動環境整治、凝聚鄉情、激活鄉村旅游的支點。
新秋林
串珠成鏈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古驛道的厚重與村史館的溫情,僅是秋林文化版圖的冰山一角。嚴氏宗祠承載的家風家訓、桂林書院傳承的耕讀精神、左攀龍故居的人文故事、楊家埡紅色交通站的革命烽火……散落各處的文化遺珠,亟待一根紅線串聯。
正如秋林鎮副鎮長劉慶所言,推動農文旅發展對秋林鎮是“不得不做、早晚要做,且功在千秋”的戰略選擇。當地正圍繞“文化興鎮”戰略,以“千年古驛道,百年村史館”為核心資源,一手抓保護一手抓開發——
頂層擘畫,錨定“名鎮”目標:以爭創“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為統領,系統性保護開發核心遺產,深挖驛道文化、紅色基因、家風傳統、耕讀思想等獨特內涵。
資源整合,打造主題線路:精心設計“驛道探秘·千年穿越”“紅星記憶·紅色研學”“嚴祠清風·家風體驗”“書院尋蹤·耕讀傳家”等沉浸式主題線路,將村史館的古法農具體驗、嚴氏宗祠的家風課堂、古驛道的歷史解說等轉化為互動性強的文旅產品。
平臺賦能,拓展承載空間:積極申報省級“最美農家書屋”,提升場所軟硬件水平;持續舉辦“秋林驛大講堂”,提升品牌聲量;利用古驛道節點、村史館院壩等空間,常態化舉辦特色文化節慶與民俗展演活動。
鄉情聚力,共繪發展藍圖:通過“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懇談會等機制,持續激活鄉賢資源,凝聚智慧與資本參與文化傳承與旅游開發,注入新理念與新視野。
這場融合實踐的核心價值,在于將沉睡的歷史基因轉化為驅動鄉村發展的活性因子——
文化是深層密碼:保護根脈、增強認同是激發內生動力的關鍵,村史館帶來的環境改善與游客涌入即為明證。
融合是必由之路:唯有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文化遺存融入旅游產業鏈,才能實現可持續保護與價值溢出。“串珠成鏈”模式為同類鄉村提供了借鑒。
“鄉愁經濟”潛力巨大:深挖地名淵源、復活歷史傳奇、展示鄉土器物,精準對接都市人群的“鄉愁”需求,變文化軟實力為經濟硬支撐。
青石板上回蕩的,不僅是歷史的跫音,更是新時代的足音。當散落的文化明珠被精心串聯,當歷史文脈與創新實踐深度交融,“秋林驛”這個穿越千年的名字,正被賦予全新內涵——立足沃土,向新而行,開辟出一條通往富庶、文明、充滿生機的鄉村全面振興新征途。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