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時代之問,實質是回答人民之問。
當前,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正處在縱深推進的關鍵階段。這次學習教育的鮮明特點,是注重群眾參與,接受群眾監督。檢驗學習教育成效,也要看是否解決了群眾急難愁盼,是否讓群眾得到了實惠福祉。
有一句話說,“看不到問題是最大的問題”。但現在還有一種現象,就是看到了問題,也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但就是不解決問題,從而導致類似問題一再出現、被反復投訴。這種“遇到問題繞道走、碰到矛盾就縮手”的現象,是部分黨員干部“躺平”思想的表現。反復投訴的問題背后,往往存在責任空轉的治理盲區,不僅潛伏著干部不擔當、不作為等作風痼疾,甚至隱藏著失職瀆職、違紀違法等深層風險。
以涉企服務為例。我市作為“天府入企碼”試點城市,按要求規范涉企行政檢查、減少對企業的無端干擾,但這絕非意味著從此與企業“斷聯”。“無事不擾”的背后,必然連接著“有需必應”的責任。如果職能部門就此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從而因噎廢食,把“不敢擾”異化為“不愿管”,對企業刻意疏遠,趁此當上“甩手掌柜”,明知企業有困難,卻充耳不聞、視而不見,這不僅背離了構建親清統一的新型政商關系的主旨,也挫傷了企業信心,損傷了營商環境。
群眾和企業看作風建設成效,重要評價標尺是看“解決了什么問題”。如果黨員干部對問題熟視無睹、畏縮不前,坐視問題積累惡化,卻不想盡千方百計解決,反倒在思想上疲勞厭戰、工作上敷衍塞責、整改上反彈回潮,就背離了學習教育的初衷。
解決問題,貴在抓早抓小,從萌芽處發力。問政平臺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作為社情民意直達窗口、政策宣傳匯聚渠道,問政平臺連接起了黨心和民心,架起了政府和群眾的“連心橋”。既讓群眾和企業的訴求通過平臺“被打撈”“被看見”,真正為群眾和企業辦實事、解難題;也讓職能部門從這些“不滿意”中捕捉到真問題,在解決“不滿意”的過程中錘煉硬作風、提升效能。在這場雙向奔赴中,凝聚起黨群同心、團結奮斗的磅礴偉力,形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生動局面。從這個角度看,問政平臺不僅是紓解民困的渠道,更是檢驗干部擔當的“試金石”。
“實事求是是最大的黨性”。對黨員干部而言,堅持實事求是,最根本的體現,就是既要看到問題,更要用心解決問題,不做“旁觀者”,勇做“局中人”;不做“問責主體”,爭當“責任主體”;唯有挺膺擔當,對難題親自上手、一抓到底,才能破除“躺平”積弊,以點帶面推動全局,真正讓學習教育成果惠及于民,以解決問題的實效彰顯黨性本色和擔當作為。(綿陽市新聞傳媒中心全媒評論員)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