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市中心醫院副院長杜小波 ——
從“三級預防”開始 做防癌“行動派”

杜小波(右)在公益講座中。記者 陳冬冬 攝

現場觀眾認真聆聽并報以熱烈掌聲。 記者 陳冬冬 攝

“涪江觀察開講啦”公益講座現場。 記者 陳冬冬 攝
□ 記者 安崢
一級預防 “可控的習慣”
“我很年輕,身體很好,怎么可能得腫瘤?”人們總以為,腫瘤離自己很遙遠,但現實是:腫瘤可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而發病,同時,腫瘤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它與環境、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心態息息相關。
講座開始,杜小波首先談到了腫瘤發病的不可控因素,包括基因、年齡等,同時重點講解了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可控因素——包括不吸煙、限制飲酒、控制體重、規律運動和均衡飲食。
杜小波表示,吸煙與多種癌癥明確相關。醫學上的吸煙指數作為一種醫學指標,用于量化評估吸煙危害,計算公式為:吸煙指數=每日吸煙支數×吸煙年數,單位通常為“年支”或“年包”(1年包相當于20年支)。例如,某人每天吸煙20支,已持續20年,則吸煙指數為20×20=400年支。醫學上常將吸煙指數超過400年支的人群列為肺癌等疾病的高危人群。
杜小波談到,如果一個人長期處于二手煙環境中,也會增加患癌風險。所以,無論是為了自己的健康還是他人的健康,都應該及時戒煙。
說到飲酒,杜小波表示,酒液中含有乙醇,乙醇進入身體分解后成為乙醛,乙醛是致癌物,會增加患癌風險。對飲酒人群來說,患口腔癌、食管癌的風險會增加5到15倍,因此“給大家的建議是:能不喝酒盡量不喝,如果非要喝,不要貪杯,嚴格限量。”
談及飲食,杜小波表示,應少吃紅肉和加工肉制品,包括腌臘制品、高糖和精制碳水,不吃霉變食物;多攝入蔬果與優質蛋白,這樣能降低患癌風險。同時,一定要控制體重。
此外,還有一個常常被忽略的防癌措施——接種疫苗。杜小波建議,盡早接種相關疫苗,如HPV疫苗可阻斷多數高危型感染,乙肝疫苗免疫可從源頭預防肝癌。
二級預防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一級預防是將腫瘤扼殺在萌芽階段,但即便這樣,每年仍有不少人罹患癌癥。杜小波和大家分享了二級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在我們身邊,或許都聽說過這樣的病例:每年都進行健康體檢,各項指標都很健康,但是突然有一天覺得不舒服,到醫院檢查時已經是癌癥晚期了。為什么普通體檢不能等同于防癌篩查?甚至有人會質疑:“我做了‘腫瘤標志物’的檢查呀,為什么沒有把我的癌癥篩查出來呢?”
杜小波介紹,體檢中查血液時,通過“腫瘤標志物”可以知道腫瘤有可能存在,但并不是每一個腫瘤都會分泌標志物,也并不意味“腫瘤標志物”就是癌癥。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體檢中“腫瘤標志物”正常,后來又發現患有癌癥的原因。“但我們還是建議要查‘腫瘤標志物’,因為有一部分腫瘤它確實會分泌這些東西,給我們一個提示。”杜小波表示。
杜小波強調,防癌篩查需結合癌種、年齡與風險因素綜合設定,而“腫瘤標志物”多用于療效隨訪或提示,不能代替影像或內鏡等篩查。
“現在醫學上對每個癌癥都有專門的篩查辦法,通過篩查可以在早期發現它,從而進行早期的治療。”杜小波表示,比如肺癌篩查,如果患者吸煙時間達到20年且年齡在50歲以上,這樣的高風險人群需要每年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從而在早期發現肺癌并進行治療。針對乳腺癌,杜小波表示,如果女性年齡超過40歲,可以每年做一次鉬靶篩查,從而早期發現乳腺癌。針對結直腸癌,只要年齡超過45歲,無論男女都建議做一次胃腸鏡,如果沒有問題,可以5到10年再做一次。
體檢報告中,還有一個讓人緊張的詞匯:“結節”。尤其是肺結節、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非常常見。對此,我們應如何理性看待呢?
杜小波表示,很多人身上都有結節,如甲狀腺結節比較常見,但大多都是良性狀態,不需要過于恐慌,定期復查就可以了。女性常見的乳腺結節有分級,如一級、二級、三級,多數乳腺結節是良性的,但到了四級、五級,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活檢,排除癌癥風險。包括肺結節,發現后找醫生檢查或定期復查就可以了,完全沒必要恐慌。
三級預防 與癌共存,活出質量與尊嚴
關于三級預防,杜小波表示,很多人仍有一個誤解——確診癌癥等于“判死刑”。但現實是,現代綜合治療已讓很多患者實現長期帶瘤生存甚至治愈。
杜小波表示,目前治療腫瘤的手段比較多,包括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細胞治療等,但并不是每個病人都會接受這些治療,醫生會根據病人的年齡、身體狀況以及具體的腫瘤部位和類型來決定為病人采取什么樣的治療,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
例如一名癌癥患者已是九旬高齡,肯定會選擇保守治療,如果患者比較年輕,則采取積極治療的方式。又比如,患者能吃飯、能走路,各方面情況比較好,醫生肯定會給予規范治療;但如果患者只能臥床,連飯都吃不下了,則通常不會給予對身體有一定傷害性的治療。因此,治療方式會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況來確定。再比如說,肺癌比較小,那么采取手術治療就可以了;但如果是鼻咽癌,位置比較特殊,周圍全是重要器官,就可能以放射治療為主。
杜小波還提到,如今外科更注重功能保護,放療已進入精準時代,化療多用于輔助;靶向與免疫推進了治療精準化,但也非萬能。疼痛、營養、心理支持都是治療的重要部分,MDT更是整合多專科智慧,為患者提供更全面、個體化的方案。
近年來,核素靶向治療以及FLASH超高速放療儀器備受關注。這些治療方式的優勢是什么?進展如何?患者該如何理性看待?
杜小波表示,核素靶向治療是“帶放射性的精準彈藥”,已在部分腫瘤中使用。FLASH放療仍處于臨床研究階段,醫院將在年內開展電子FLASH治療表淺腫瘤的實驗,患者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理性選擇。
講座現場
不少患者家屬困惑:該不該向患者隱瞞病情?家屬應該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患者的情緒對病情會有影響嗎?
杜小波表示,作為一名醫務人員,他認為應告訴病人病情,病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權知道自己得了病、到了什么程度。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后,也能更積極地配合治療。杜小波建議患者家屬,在醫生協助下坦誠溝通、積極管理情緒,給予患者心理支持,耐心包容患者的情緒變化。
在網友互動提問環節,杜小波對大家提出的腫瘤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區別以及局限性、關于熬夜與發病率的關系、關于腫瘤癌細胞擴散的原因、如何預防腫瘤等問題一一進行了詳細解答。
專家簡介
杜小波,醫學博士、主任醫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綿陽市中心醫院副院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放射治療專委會委員,四川省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衛健委核技術醫學轉化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FLASH放療方向),第三屆四川省衛生健康領軍人才(放射治療),第十一批四川省衛計委學術技術帶頭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省市科研課題10余項,發表SCI論文50余篇。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