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晉彪 記者 唐云峰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等作出重要部署。在北川羌族自治縣,一項以“兆瓦級超充站”為核心、延伸至社區公共快充端的綠色能源基礎設施體系已從藍圖變為現實,成為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的生動實踐。
“光儲充一體化”
引領綠色物流新變革
在北川永安鎮,川西北地區首座專門服務重型卡車的“兆瓦級超充站”正以其強大的補能能力,改變著物流運輸的能源格局。站內,一排排整齊劃一的超大功率充電樁,展現出綠色新基建的嶄新面貌。
司機們駕駛重型卡車緩緩駛入車位,熟練地取下充電槍,手機掃碼,短短幾秒便完成支付。“這充電速度,肉眼可見地往上漲。”貨車司機梁國元說,“充電半小時就夠跑三百多公里,電費比油費便宜太多,這一趟下來能省不少錢。”
與極速充電相得益彰的,是站內精心打造的“暖心之家”。這個創新服務空間將“極速補能”與“暖心服務”完美融合,形成“充電半小時,休整一整天”的特色模式。
“之前充電一個多小時,等得太煎熬。”貨車司機劉江說,“現在這里有熱水、舒適座椅,能看書、吃飯,工作人員還會貼心提醒充電進度,人徹底放松了,真的像回到家一樣。”
這座超充站的高效運行,依托于一套完整的“光儲充一體化”智慧能源系統。通過太陽能光伏發電、儲能電池與智能充電的協同運行,實現了清潔能源的高效利用。
“項目打造‘光儲充一體化’智慧能源系統,正是落實四中全會精神的具體實踐。”四川元啟星光數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超充站站長劉可介紹,每輛貨車進站充電可減少400公斤碳排放,自8月22日投入運行以來,已減少2.5萬噸碳排放,預計一年可減少碳排放超10萬噸。
“樁”點民生實事
社區快充“充滿”幸福感
綠色動能不僅服務于物流動脈,更融入了市民日常。在北川永昌鎮,一項破解“充電難”的民生工程正加緊建設。在首批八個公共直流快充樁的施工現場,工人們精準布設電纜、協同吊裝,為社區編織便捷高效的充電網絡。
“充電樁集成了供電、計量、控制、保護等多個系統。”國網北川供電公司施工隊隊員劉柏林說,“安裝精度要求很高。我們嚴把質量關,確保群眾用電更放心。”
在施工現場外圍,駐足觀看的居民眼神中充滿期待。這項工程精準聚焦“繞遠、排隊、費時”的日常痛點,建成后將直接惠及周邊七千戶居民。
“以前給電車充電是個‘心病’,得專門空出小半天。”北川永昌鎮居民田依靈說,“現在家門口就能充,極為方便。政府這事,辦到我們心坎上了!”
此次安裝的智能化直流快充樁,以高效、便捷、安全的特性,成為智慧城市的基礎設施新節點。居民通過手機APP即可輕松完成“找、充、付”全流程,享受“即插即充、無感支付”的智慧服務。
“選擇在此集中建設充電樁,是基于對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科學研判。”國網北川供電公司永昌供電所黨支部書記汪志剛表示,“我們以最快速度、最實舉措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將‘問題清單’變為‘幸福賬單’。”
從服務物流動脈的重卡超充樞紐,到聚焦民生痛點的社區快充網絡,北川積極構建綠色能源基礎設施體系。這一綠色能源體系在解決一個個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中,將“民之所望”化為“政之所向”,描繪出治理有效、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嶄新畫卷。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