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新聞網訊 11月12日,2025中國自然教育大會四川梓潼分會場暨翠云廊(梓潼)自然教育高質量發展會議舉行。作為全國自然教育大會的重要分會場,本次會議圍繞“保護古樹名木 建設森林四庫”主題,匯聚了政府、科研、企業及公益組織等各界代表,共同探討以古樹名木為核心的自然教育高質量發展藍圖。
會上發布了多項重要成果。梓潼縣公布了《2025年梓潼縣古樹調查成果》。數據顯示,梓潼縣現存古樹名木共22137株,其中一級古樹515株、二級古樹1199株、三級古樹20423株,龐大的古樹群落構成了自然教育的珍貴寶庫。梓潼翠云廊歷史文化研究院發布了古柏保護、歷史文化挖掘與生態資源轉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為翠云廊自然教育發展提供了學術支持。
會上,由成都、德陽、綿陽、廣元、南充等古蜀道沿線城市代表共同發起的“古蜀道自然教育聯盟”正式成立。該聯盟整合沿線自然生態與歷史文化資源,在課程開發、線路規劃、品牌推廣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守護這條千年古道的生態與文化基因。
作為聯盟首個落地項目,“翠云廊自然教育公園”也同步揭牌。這座全國首個以古樹名木為主題的自然教育公園,標志著梓潼翠云廊實現了從單一生態景觀功能,向集生態保護、文化傳承與公眾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自然教育高地的跨越式升級。
為推動社會各界參與古樹保護與自然教育,會議還啟動了多元化保障機制。“四川省綠化基金會翠云廊生態文化公益基金”正式設立,將專項用于古樹名木保護復壯、自然教育課程研發,以及七曲山古建筑、古柏林、古文化和古蜀道等生態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播。后續,結合古樹普查成果,還將推出“古樹認捐認養”等公眾參與項目,為古樹保護注入持續社會動力。現場,四川省綠化基金會為首批捐贈單位授予“公益合作伙伴”稱號。
天府古樹科學繪畫展也在會議期間同步開展,引導公眾在美學體驗中感受古樹的科學價值與蓬勃的生命力量。(周一帆 記者 劉曉東 蔣成林)

編輯:郭成